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北疆文化 > 艺术评论

扶轮问路,向死而生——读史铁生《自由的夜行》

  ◎妙如

  史铁生是我国著名作家,在他60年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轮椅上度过。由于特殊的经历,他的散文作品倾向于探索人生哲理,用语严谨却不乏幽默。

  散文集《自由的夜行》收录了史铁生32篇文章,全书共有五个章节。

  第一章“我与地坛”和第二章“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以“怀念”为主基调,着力于母爱的厚重。在《我与地坛》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以自传的形式刻画了一位伟大的母亲,面对儿子突如其来的残疾,她选择小心翼翼地陪伴。孩子久未归家,则去园子四处寻找;得知儿子还在,便心满意足。这位母亲满怀希望在院子里种下一棵《合欢树》,为《我的轮椅》缝制坐垫和靠背,盼望孩子能够找到一条路。

  然而当年的史铁生因太年轻,并不能设身处地理解母亲。在《秋天的怀念》中,母亲昏迷前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在书中作者写道“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些催人泪下的文字里,不仅蕴含了毫不张扬的母爱,更有史铁生“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

  第三章“好运设计”,是作者寻找到的悦纳苦难的良方。他不但没被疾病与孤独打倒,还冲破苦难的桎梏,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困境。史铁生用诙谐的语言,专门针对人生种种遗憾,为尚处于迷惑期的读者们设计了一场出身富贵、身体健全、婚姻幸福的人生。这其实也是我们大多数人渴望的生活:自由自在,无忧无虑,随心所欲。然而正当人们沉浸在完美人生中时,死亡终将无可避免来临,史铁生笔锋一转:“优势和特权都已被废黜,会比一生不幸的人更痛苦,命运在最后跟你算总账了。”以诸如此类令人深省的文字,叫醒读者的耳朵。旨在阐述人生所谓的遗憾,是有意义的,有遗憾才能从不屈中获得骄傲,从苦难中提取幸福。作者进一步指出:“痛苦足够大,人们才会甘心把对目标的焦虑转向对过程的关注。”在这一章节,史铁生终于如母亲所愿,扶着残疾人专用的车轮,找到了一条与命运和解的道路。

  全书最令我触动的是,作者从生谈到死。在史铁生的散文中,最不避讳的就是关于死亡的话题。刚遭遇不幸时,史铁生问自己“要不要去死?”“为什么活?”最终他从自然现象中得到答案:“太阳,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他在陪伴一生的小园子里觅到答案:“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他从历史的长河中寻到答案:“生命分两种,一种叫做有限的身在,一种叫做无限的行魂。”在《对话四则》一文中,史铁生借用一位残疾朋友的赠言来注解“死亡”:“一个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即使是死神,也无法改变一段精彩的过程。他在黑暗中看到了永恒的星光,活出了生命的辽阔和自由。他用心书写,用他的人生反复印证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的精彩!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历数前生,你能够与我一同笑看,所以死与你我从不相干。”看完《自由的夜行》最后一句,我将书轻轻合上,捧在手中,深蓝的封皮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是一份史铁生献给所有热爱生命者的礼物。我,亦是其中一员。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