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北疆文化 > 悦读

追忆父亲李德才

  2006年7月,父亲离开了我们。那时,我儿子大学刚毕业,就顺利找到了工作。因病卧床三年的父亲,得知这一讯息后,十分高兴。不久,他便如了却一桩心事般,平静地离开了我们。

  妹妹曾经多次同我讲,让我写一点父亲革命的经历,虽然工作忙,但这夙愿我一直没有放弃,脑海里不时地回忆和构思。

  父亲李德才,1986年2月离休,中共党员。1925年2月10日,他出生在和林县羊群沟乡,一个贫脊的小山村北梁。社会动乱,家境贫寒的磨难,爷爷四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饱经风霜的奶奶,支撑不起家庭的重担,另嫁他人。

  为生存下去,父亲只好当长工、打短工,抚养两个年幼的弟弟,兄弟三人相依为命,艰难度日。

  1945年6月,在绥南工委书记王达仁动员下,父亲毅然参加了革命。

  1946年9月,又经王达仁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抗战后期,到解放战争,父亲担任过右和清(指右玉、和林、清水河)民主政府二区、三区、四区、五区的秘书、副区长、区长和区委书记。

  在绥南游击区,打击日寇和伪军,坚持发动群众,巩固红色政权,支援抗战活动。与王达仁、杨植霖、石生荣、穆峯等人,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

  晋绥延绵的长城脚下,从新丰乡的好来沟、圣山、二道边,到羊群沟乡的艾好、黑土崖、三箥箩等革命老区,以及浑河南岸的广大地区,都留下了他革命的战斗足迹。

  父亲领导的区小队,经常越过浑河,打击驻扎在新店子的日寇伪军,同敌人展开拉锯式的顽强战斗。

  1945年11月的一天,新店子伪公署仅有少数人值守。接到内线报告后,父亲和区长胡生祥带领区小队越过浑河,袭击了伪公署,炸毁围墙,打死打伤九名敌军。在返回途中,遭到伪警察的马队追击,在紧急关头,他们俩果断下令,让队员分散向根据地撤离,他们俩则朝鸡儿山方向一边奔跑一边还击,吸引马队,掩护队友脱离险境。

  当他们跑到羊群沟乡的不浪沟山梁时,顺着沟连跳带溜,直滑沟底,甩开了敌人追击。

  1947年,父亲随王达仁书记,参与了右卫城的解放和接管工作,右卫城正式回到人民手中。

  当年负责右卫城接管秩序的刘满堂同志,给我讲起这段历史时说:“接管的队伍入城时,你爸爸骑着高头大马,跨着三八大盖枪,威风得很。”

  “欢迎民主政府入城队伍的各界民众,敲锣打鼓,人人脸上洋溢着欢庆的喜悦,他们手持彩旗,载歌载舞,庆祝胜利的欢呼声,响彻右卫古城上空。”听着这位从公安部门离休的刘大爷的讲述,我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在那之后,父亲被绥南地委选送到绥蒙训练队学习,并参加了土改工作团。

  1948年初至1950年初,父亲先后在托和清(指托县、和林、清水河)三区、四区、五区工作,担任区委书记兼区长,与石生荣、李生荣、任昌、肖黎等,一起工作战斗。

  1950年4月,父亲被党组织送到绥远省党校学习深造,之后分配到和林县公安局,接替何雨景局长工作。随后在托县、察右前旗公安局担任局长。

  1957年,托县残余土匪蠢蠢欲动,大搞破坏活动。县委书记裴志忠向盟委请求,要父亲重返托县,主持公安局工作,并得到上级批准。

  在父亲带领下,公安机关多次破获妄图颠覆人民民主政权的反革命案,镇压过萨拉旗和托县两地经常欺压百姓臭名昭著的土匪头子,稳定了社会治安,消除了破坏隐患,驱散了民众心头的阴影。

  因父亲工作成绩突出,1960年光荣出席了公安系统“群英会”大会,受到嘉奖和表彰。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地处黄河上中游分界点的托县,一到雨季,地处低洼处的县城排水困难,被黄河水灌,单位、学校和许多居民住地遭水浸泡,洪涝灾害弄得人心惶惶。每年雨季,父亲与梁友元、陈振华、闫文英、云存善等同志,奋战防洪一线,两三个多月都回不了家。

  那时,每当有线广播半夜通知居民向高处转移时,母亲抱着妹妹、姐姐领着我,在漆黑的夜晚,随着人流,踩着泥泞,冒着风雨,深一脚、浅一脚地去高处大礼堂躲避,至今仍心有余悸。

  文革后期,父亲和一大批被打倒的老干部得以平反昭雪。当时的军管会给我父亲落实政策,重新恢复了党籍、职务,并评定了伤残等级,公费做了“钢护腰”,颁发了《伤残证书》。后父亲被任命为托县革委会政治部主任。

  再后来,全区领导干部实行异地交流,父亲调任凉城县革委会政治部。

  1975年,按照中央文件精神,又给我父亲恢复了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和行政十四级职务。

  1980年2月,父亲被任命为凉城县革委会副主任,享受副盟级待遇。

  1981年7月,实施选举制,父亲当选为凉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直到离休。

  1986年,父亲离休后,凉城县委、政府批准他回原籍和林县安度晚年,并按国家规定,划拨专项资金,兴建了住房,让他在家乡,清静地度过了20年时光岁月,直到2006年7月去世,享年81岁。

  父亲光明磊落,用火一样的热情,维护着党和国家的利益,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以共产党员的模范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彰显出老一代革命家的坦荡胸襟和责任担当。

  父亲的一生,坚持跟党走,信念坚定,即使身处逆境,也从未动摇过信仰。他光明磊落,坚持真理,耿直善良,善待群众。离休也没放弃关注国家的发展,始终惦记着百姓的冷暖。

  如今,父亲离开我们19年了,他的音容笑貌,早己镌刻在我的脑海。其谆谆教诲及传承给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驻留我们心间,成为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动力。

  父亲,您是儿女的骄傲,您的恩情我们永世不忘、铭记于心!(文/李和平)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