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北疆文化 > 艺术评论

一种新型的少年成长叙事——原创舞台剧《草原星期八》观后

  ◎刘永浩

  《草原星期八》是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第一部青少年志愿者原创舞台剧,从这部剧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它的诞生,更是一种文化密码的创造性转换。

  星期制度是由古代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人创立的计时体系,以七天为一周期。该制度基于对月相变化的观测,结合太阴历,将每月划分为四星期,并对应日、月及五大行星的七位星神命名每日,形成“星神值守”的轮回周期:太阳神日、月亮神日、火星神日、水星神日、木星神日、金星神日、土星神日。《草原星期八》这个看似童趣的标题下,实则隐藏着深刻的象征。在每周七天循环的日常之外,作者开辟了一个可能性的空间,开辟了一个让蒙古马精神与当代少年担当相遇的文化场域。

  《草原星期八》中的“星期八”既不是现实日历中的某一天,也不是纯粹的童话幻想,而是一个让蒙古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志愿服务精神相遇的阈限地带。后殖民理论的关键思想家与文化研究先驱霍米·巴巴提出的“第三空间”概念,为分析舞台剧《草原星期八》的文化表达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视角。剧中编导将蒙古马精神这一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语言,成为一种叙事节奏,标记着少年们在志愿服务中每一次跌倒与爬起、每一次犹豫与坚持。当小布面对父亲不理解而生气时,母亲心平气和地给父亲讲起小布爷爷曾经的教导。用这种文化记忆唤醒蒙古马坚韧不拔、忠诚奉献的品质,把蒙古马精神意象通过这种艺术处理,悄然植入当代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避免了道德说教的生硬,让地域文化特色在剧情发展中自然流淌。

  《草原星期八》的叙事结构同样体现着对青少年接受心理的精准把握。“单元剧+主线贯穿”的形式,既保证了每个小故事的独立趣味性,又构建起清晰的成长轨迹。志愿服务中的每一个小故事都像一块拼图,最终拼凑出完整的少年群像。这种结构很好地避开了宏大叙事可能带来的疏离感,让雷锋精神的内化过程变得可见、可感。当蒙古族与汉族少年在祭山盛会上“手拉手”时,这个场景之所以动人,正因前面的叙事铺垫让我们看到了这双手是如何通过具体行动逐渐靠近的。

  音乐与舞美的设计进一步强化了作品的在地性与现代感。当《这片草原》的旋律响起时,它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成为情感纽带,连接着舞台与观众、传统与现代。光影技术构建的草原美景超越了单纯背景的功能,它虚实相生的特质恰恰隐喻了志愿服务精神——那些看似微小的行动,却能投射出改变现实的力量。这种舞美语言将主旋律主题提升至诗意表达的高度,避免了儿童剧容易陷入的简单化陷阱。

  《草原星期八》展现了一种新型的少年成长叙事。不同于以往或强调个人奋斗或突出苦难磨练的模式,这部剧作将成长置于集体行动与文化传承的双重维度中。小布与队友们的成长不是孤立的个人事件,而是与社会需要、文化根脉紧密相连。当志愿服务成为连接自我与他者、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时,“少年强则国强”的主题便获得了具体的历史内容与文化深度。这种处理既回应了时代对青少年的期待,又尊重了成长本身的复杂性与阶段性。

  2025年4月,《草原星期八》参加了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与内蒙古自治区版权局共同举办的“北疆文蕴 版权绽彩”——内蒙古优质文艺版权资源转化创想展,获展于内蒙古自治区美术馆,取得广泛好评。编剧以培育青少年儿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创作主线,将美育的浸润功能和志愿服务的奉献精神结合起来创作,进一步发挥美育和志愿者精神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青少年正三观、养正气、厚植家国情怀做出了积极贡献。

  草原上的“星期八”不存在于日历中,却真实存在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里。《草原星期八》通过艺术想象开辟的这个额外时空,恰如青少年志愿服务在当代社会中的位置——它不是常规教育的简单延伸,而是一个让不同文化基因重组、让新少年精神生长的试验场。当蒙古马的蹄声与少年们前进的步伐共振时,我们听到了一个民族文化自信与时代精神交融的清晰节奏。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