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北疆文化 > 悦读

一场温暖的生命对话——读《9节课,教你读懂孩子》

  □贾媛媛

  翻开关承华老师所著的《9节课,教你读懂孩子》,仿佛一位智者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最深刻的道理。在教育焦虑泛滥的当下,这本书就像一盏温暖的灯,照亮我迷茫的心。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书,而是一位“过来人”手把手教我们如何与孩子进行一场温暖的生命对话。

  看见孩子的世界

  “妈妈,你看那片云像不像一只大恐龙?”孩子兴奋地指着天空。而忙着看手机的我们,常常只是敷衍地“嗯”了一声。关老师说,读懂孩子,首先要学会“蹲下来”,不仅是身体的蹲下,更是心灵的俯就。

  书中讲到一个让我感动的故事,关老师在加拿大的快餐厅看到的一幕。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不小心把很大的汤碗打翻在地。爸爸拿来很多餐巾纸收拾,妈妈把“惹祸”的孩子领到一边,低声安抚。事情发生的那么突然,结果却是那么平静。书中提示我们,不要和小朋友较劲。他那个年龄段做的傻事、蠢事、错事、可笑事,是生活的点缀,用智慧去化解才能显出家长的智慧。当我们学会用孩子的视角看问题,那些让我们火冒三丈的“捣乱”,突然就变成了可爱的成长印记。

  现代家长常常陷入一个误区,即用成年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关老师在书中列举了大量案例:为什么孩子写作业总是磨蹭?可能是因为题目太难让他产生了挫败感;为什么孩子总爱顶嘴?可能是他在用这种方式争取话语权。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倾听比说教更重要

  “我讨厌上学!”当孩子气摔书包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立即教育他要“热爱学习”,还是先问一句“能和妈妈说说为什么吗?”

  书中反复强调: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对话。关老师说:“当孩子的情绪被真正听见,问题就解决了一半。”有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解决方案,而是有人能理解他的感受。

  书中详细介绍了“积极倾听”的技巧,比如保持眼神交流、用肢体语言表达关注、避免打断、重复孩子的话确认理解。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在实践中往往被我们忽略。关老师特别指出,很多亲子冲突都源于“沟通错位”,家长在讲道理,孩子在表达情绪,双方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

    示范是生命影响生命

  最打动我的,是关老师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通过你的眼睛看见更好的自己。”这不是要我们做完美父母,而是要做一个真实的、不断成长的陪伴者。

  一位单亲妈妈,她文化程度不高,但每天收工后都会认真听孩子讲学校的事。她说:“我不懂怎么教,但我知道怎么爱。”这个孩子后来考上了重点大学。所以,教育不是知识的搬运,而是生命的点燃。

  关老师特别强调“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一个整天玩手机却要求孩子认真读书的家长,一个自己乱发脾气却要求孩子控制情绪的家长,注定难以获得孩子的信服。对于此,书中给出了很多实用建议,比如如何通过日常小事建立信任,如何在犯错时向孩子道歉,如何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规则。

    理解不同年龄段的孩子

  关老师用整整3节课的篇幅,详细解读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幼儿园时期的孩子需要安全感,小学阶段开始建立规则意识,青春期则渴望独立与认同。书中大量真实案例说明,同样的教育方法,用在不同的年龄段可能产生完全相反的效果。

  比如对待幼儿的“撒谎”,家长不必过度反应,这往往是想象力发展的表现;而对待青少年的谎言,则需要深入了解背后的原因。关老师特别提醒家长,要“因龄施教”,避免用一成不变的方式对待不断成长的孩子。

   让爱在理解中流动

  合上书,我忽然明白,读懂孩子,其实是一场双向治愈。当我们学会理解孩子的不完美,也就在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当我们包容孩子的成长节奏,也就是善待曾经那个渴望被理解的自己。

  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暖到心窝里。它告诉我们教育不需要高深的理论,要的只是一颗愿意靠近的心。当孩子哭闹时,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当孩子迷茫时,一句“我懂”比任何道理都管用。

  书中最后提出了“三个转变”的理念:从“管教”到“陪伴”,从“说教”到“对话”,从“要求”到“理解”。这三个转变,正是现代家庭教育最需要的突破。

    与孩子共同成长

  教育的真谛,或许就藏在这些日常的温暖瞬间里——清晨为孩子整理书包的指尖,夜晚倾听孩子心事的眼神,还有孩子跌倒时那句“没关系,慢慢来”。

  读完本书,明白了一个道理: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是我们自己再次成长的过程。当我们学会真正读懂孩子,不仅给了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也给了自己一次重新认识生命的机会。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愿我们都能像书中说的那样,慢下来,蹲下去,用心倾听孩子最真实的声音。因为读懂孩子,就是读懂生命最初的模样。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