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琪
最近,赴乌海参加内蒙古作家协会“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出发前,表姐得知我要去乌海的消息,兴奋得不得了,给我发来“一半沙漠,一半海”的视频,约我去看看。说实话,我一直向往乌海,不仅仅缘于我对未知景色的好奇,更是埋藏在心底多年的一个愿望。从小就常听爷爷说起,姑姑中专毕业后,在遥远的地方安了家,那个地方叫海勃湾。我们这次住的酒店就坐落在乌海市海勃湾区,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天意,给了我几天时间,在姑姑曾经生活的环境里,感受更多的亲情和温暖。
飞机落地,表姐已早早等在机场出口。半个世纪的时光,我们第三次见面,但丝毫感觉不到陌生,也许这就是血缘的力量。到酒店安顿下来,表姐就急忙带我去黄河边看落日。来得不早不晚,火红的落日异常漂亮。游人不多,给这美好时刻平添了几分宁静和浪漫。我们在晚风中拍下珍贵的视频和照片,这落日真是懂人心,刚刚拍完,它便沉入河水之中。我们在河边漫步,感受傍晚的清凉与温馨。确切地说,我们来到的是乌海湖边,但我更愿意把它叫作黄河边,因为我对“长河落日圆”有一种特别的情愫。乌海湖是由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形成的人工湖。
次日早上,我和表姐在蒙餐馆慢悠悠吃完早餐,就直奔乌海湖畔一号码头。此时,湖水呈现出砖红色,这黄河水一路走来,收留了多少泥沙,可想而知。随着快艇的前进,湖水渐渐变成了浅黄色,紧接着又变成了淡灰色,然后一点一点变蓝,最后变成深蓝色,有点像云南的蓝月谷,那样深邃,那样迷人。
下了快艇,就进入了乌兰布和沙漠。我俩决定先乘越野车去两个网红点打卡,然后再返回湖边慢慢欣赏这里的美景。
一路颠簸,终于到了第一个打卡地——网红公路。其实这条路本身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由于游人比较多,路面难免覆盖了一些黄沙,更多了一层苍凉的色彩。只因在辽阔和苍凉之中,便给人一丝希望和寄托。走在路上,总有一种温暖从心底升起。一辆废弃的汽车和公路驿站的牌子是最出片儿的,让人联想到很多场景和过往。
更美的是那些古诗词,在沙漠里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真的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魄。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仿佛能听见远古传来的驼铃声,沙漠里的人和景,都充满了诗情画意。
下一个景点,也是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几棵枯死的胡杨树,在沙漠中倔强地屹立着。尽管不是真实的树,但那遒劲有力的造型,那屹立不倒的精神,在黄沙的衬托下,更显出顽强的生命力,让人为之一振,对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解读。坐在沙漠里感受这份苍茫,细细的沙粒在我指尖流淌,微风中又飞向远方。
乘车至“hello乌海”打卡点,鲜红的“乌海”配上深蓝色的湖水、碧绿的芦苇、淡黄色的细沙,五彩斑斓又诗意飞扬。这里的海滩柔美中带着塞北大漠的雄浑与苍劲,别有一番风采。
中午11点,我和表姐乘快艇返回码头。我们心满意足归来,留下一路浪花的欢快歌唱。
接下来的主题实践活动,我在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感受到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在龙游湾国家湿地看到黄河母亲的杰作,听见候鸟的歌唱;在四合木保护区,被濒危植物的不服输精神所感动,它们历经一亿多年的风吹雨打,仍顽强地存活下来;在赛汗乌素这个黄河入内蒙古的第一村,看到了黄河西行的勇气,邂逅了黄河奇石的精彩,每一块石头上都流淌着一条河,它们一边歌唱,一边讲述古老的传说;在乌达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吉奥尼酒庄目睹了葡萄的勃勃生机,品味了葡萄的香甜;在黄河泥娃灿烂的笑容里,感受到幸福与满足;在老石旦矿山的百年变迁史里,了解了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在北疆文化创作基地,看到了内蒙古文化建设的繁荣景象。
这是一次神奇之旅,让我在沙漠里看到海的辽阔,在海中感受沙漠的苍茫,沙海之间流淌着深入骨髓的亲情,还有文学的浪漫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