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悦
近日,内蒙古著名剧作家单学文的戏剧剧本选集《你侬我侬——单学文戏剧剧本选》出版发行。这本书选取戏曲剧本8个、话剧剧本和歌舞剧剧本各两个,全书共12个剧本,近43万字。单学文曾经创作过许多戏剧、诗歌、报告文学和文艺评论等作品,其中有些作品获全国和自治区奖项。
单学文于1949年出生于天津市,父亲是京剧麒派票友,母亲是梨园界人士,外祖父也以京剧为业。单学文从小热爱京剧,学唱京剧,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戏剧结缘。1965年,单学文高中毕业到内蒙古西部农村插队,那年他刚满16岁。每当他遇到生活困境时,他就想起了童年往事,轻轻地唱两段京戏,身心就放松了,又有了战胜困难的力量。在日渐成长中,单学文明白了回归童年的重要意义。他知道对于生活,对我们身旁一切的诗意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的最伟大的馈赠。如果一个人在悠长而严肃的岁月中,没有失去这个馈赠,那他就是“艺术家”。
后来,单学文生活、工作、奋斗、恋爱……他期待过、幻想过,他知道迟早有一天,在中年的时候,或者是在老年的时候,他一定会进行写作。这完全不是因为他给自己规定了这样一个任务,而是因为他的生命要求他这样做,要求他回归童年,回归到世界上最壮丽的戏剧当中。
后来,单学文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空写些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但他一直顾不上以写戏剧的方式回归童年。直到他退休后,他才投入戏剧的创作当中,回归童年的梦想终于在此时得以实现。于是我们看了那么多他写的剧,看到了他的剧本选集。
《你侬我侬——单学文戏剧剧本选》所选的12个剧本是成功的优秀作品,可见单学文几十年积累了戏剧理论知识,并且进行了语言锤炼。他熟练地运用唱词和对白等语言,精准地实践于戏剧理论。
单学文创作的这些剧本,首先能驾轻就熟地把握剧情、人物、戏剧冲突“三要素”,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戏剧创作的艺术整体。单学文努力在创作中让每一部剧本,都在剧情的完整性、逻辑性和戏创性方面达到完美平衡。而在人物的性格塑造和人物关系的处理方面做到精益求精,并且在戏剧冲突的设置和解决方面做到巧妙安排,从而给观众留下真切深刻的印象,并引发他们的思考。
舞台是剧情演绎的地方,是戏剧冲突发展的载体,也是人物关系推进的重要手段,更是观众参与审美活动的核心场域,在剧中具有其他要素不可替代的功能。单学文经过几十年的思考,深知回归童年的戏剧之梦,就是要在这舞台上做最优秀的艺术表达。这个艺术表达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寓教于乐”。于是,单学文无论是写历史戏还是现代戏,无论是写戏剧还是话剧、歌舞剧,他首先要把剧本写得让观众乐于看、看着乐。他想到自己童年就因为乐于看、看着乐,才喜欢上京剧。他曾经说:“观赏性是一台戏赖以腾飞的翅膀。”所以在创作剧本时,从搜集素材到编织故事,到设计情节、人物,直至统摄全盘、收束全剧的整个过程中,设置悬念、铺垫照应、形成跌宕、使用陡转、刻意蓄势、营造高潮等手段技法之谋划运用,可谓苦心孤诣,到头来只为了这戏好看,有观赏性。“好看”不是单学文的写戏宗旨,好看是为吸引观众去接受主题思想。在单学文创作的各种剧本中,始终贯穿着人文导向,引导观众探寻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意义与民族底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单学文并没有忘记剧本也和其他文学艺术品一样,是为某种特别审美目的服务的符号体系。他在写作剧本中,努力搭建审美架构。首先他下功夫做到角色塑造美,例如他深爱的京剧《大盛魁》,剧中主角古海涵盖了三个层次:个体、社会、精神。古海是个普通的商人,身处在封闭的社会,可是他敢于勇敢地走出去,跨国通商。这个观众熟悉的人物具象演绎伟大的精神意象,树立起立体化的人物美。同样,在其他剧本中,单学文也塑造了一些美好的典型性格的人物。
单学文在这些剧作中,还能做到文本构思美。他长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其剧本力求在创作上贴近观众、贴近现实、贴近人性,以浪漫的手法拉近观众和戏剧之间的心理距离,为戏剧美学新范式的构建做出了新贡献。
戏剧是语言的艺术,单学文在戏剧创作中,做到了语言美。他所写的人物对白生动、流畅、自然,并且充满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他创作的唱词大量准确运用粘连、平仄、对仗、押韵等修辞写法,同时融汇我国古典诗词的比喻、象征、隐喻、联想等立意手法,从而增强了戏剧的诗意和文学性。
《你侬我侬——单学文戏剧剧本选》具有着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相信它的出版会受到读者喜欢,也会受到剧团等演出团体的欢迎。我们期待其中的剧本能够搬上舞台,为内蒙古的戏剧事业发展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