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莉
古风悠悠岁月长,千载文明耀四方。这便是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古称“五溪”,素有“黔滇门户”“全楚咽喉”之称的怀化。
说起怀化,稻花的清香便扑面而来。上下7000年,古今两神农。五溪大地先后出了两个神农,一个是古代神农炎帝,一个是当代神农袁隆平。7000多年前,炎帝创造了五溪地区初期的农耕文化。在位于怀化市安江镇的高庙遗址博物馆,展柜里那粒7400年前的碳化稻谷粒,将中华文明史上溯到7000多年前。而当代神农——“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怀化安江农校坚守37年,让“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故事从这里传遍世界。
袁隆平初到安江农校当教员时23岁。有一次,他带着学生到生产大队参加劳动,住在生产队一位干部家。当时正是刚打过谷子的季节,但因口粮不够,这家人只能天天喝稀饭。这位队干部满怀憧憬地感叹:“现在最高产的稻谷亩产五六百斤,如果能产千把斤,该有多好啊,人们就能敞开肚皮吃了!”这句话如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袁隆平心上,为他埋下了“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的理想种子,这一年是1953年。
转眼到了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里发现一棵“鹤立鸡群”的稻株——穗子大,籽粒饱满,10多个约8寸长的稻穗沉甸甸的像瀑布一样垂着。他挑了一穗,仔细一数,竟然有230颗稻粒。袁隆平大胆推算,如果用这样的稻粒作种子,水稻的亩产量不就能上千斤了吗?他将这棵稻株上的谷粒全部当做试验种子,一番辛苦下来,失败了。
袁隆平不甘心,继续研究分析,确定“鹤立鸡群”的稻株是棵天然的杂交水稻。既然自然界能长出天然杂交水稻,那么人工也可以培育出杂交水稻。随后的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从几十万株稻穗中找到6株雄性不育株,这是杂交水稻的母本。他与2个学生成立了“三人科研小组”,踏上研究杂交水稻的漫漫征程。
他们像蹒跚学步的孩子,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最惊险的是1968年5月,他们用4年心血培育出来的秧苗险些被斩草除根。那天清晨,袁隆平像往常一样到试验田里查看秧苗,可眼前的情景却让他目瞪口呆:试验田里,历尽千辛万苦培育出来的700多株秧苗被人为损毁殆尽。他疯了般焦急地四处搜寻,希望能“捡漏”,直到第四天,终于在一口井里发现了5棵劫后余生的秧苗。
两年后,试验田里培育的不育系种子终于成熟了。袁隆平和助手们把这些种子带回湖南,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试验,均以失败告终。袁隆平没有气馁,继续查资料,找突破口。他发现杂交高粱的培育试验中,用的是南非和北非两个距离非常遥远的品种,豁然开朗。他大胆地把目光投向海南岛的野生稻。助手在海南一处沼泽地中发现了后来被称为“野败”的雄性不育野生稻,袁隆平以它为母本,培育出200多粒“野败”的第二代不育株稻种。从第一株“鹤立鸡群”天然杂交稻到海南沼泽地里的“野败”,经历了近10年时间,杂交水稻研究终于有了突破口。
1976年,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达到208万亩,增产全部在20%以上。2000年,超级杂交水稻亩产700公斤目标实现;2004年,亩产800公斤目标实现;2005年,超级稻第三期小片试验田亩产达到900公斤。同年年底,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北京正式宣布,从2006年起停止对华粮食援助。这标志着中国26年的粮食受捐赠历史画上了句号,并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援助捐赠国。中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多的人口,杂交水稻立下了汗马功劳。
据不完全统计,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家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中国稻种泽五洲。内嵌“中国芯”的杂交水稻,解决了地球上数十亿人口的饭碗问题,堪称是人类农业科技史、和平发展史上一段波澜壮阔的伟大进程。
福地怀化稻香浓,这里是世界人民的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