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北疆文化 > 艺术评论

厚土·本色·真情——观“厚土·本色——闫文科捐赠作品展”

  (图片为“厚土·本色——闫文科捐赠作品展”参展作品)  

  ◎王鹏瑞

  闫文科是内蒙古日报社资深编辑。最近,在其年届八旬之际,他将自己数十年来珍藏的35件全国著名版画家作品和个人作品38件,无偿捐赠给内蒙古美术馆,体现了一位老艺术家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内蒙古美术馆为此举办专题展览,以表达对其艺术情怀和慷慨之举的崇高敬意,同时也为首府的文化生活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展览分为两部分,全国名家作品和作者自创作品。

  在第一部分中,既有我国现代版画的开拓者和奠基人、20世纪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和代表人物李桦、力群的作品,也有改革开放以来,活跃在中国版画界的中坚力量梁栋、谭权书、周建夫、张坚如、张家瑞、陈晋镕、姜延新等的作品,还有从内蒙古走向全国的当代名家苏新平以及本土名家陈德祥、巴忠文、田宏图、梁志高等的作品。可谓名家荟萃,且许多作品是艺术家的代表作,如李桦的《沸腾的工地》、力群的《林间》等。《沸腾的工地》是作者1959年赴三门峡水利枢纽工地写生完成的系列作品之一,同期完成的《征服黄河》《移山堵海》等作品已经成为新中国美术的经典而载入史册,作为姊妹篇的《沸腾的工地》其价值不言而喻;《林间》作于1980年,是改革开放之后力群的代表作。彼时的画家心情舒畅,摆脱主题先行的沉重负担,创作了一些直接来源于生活、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作品。《林间》通过逆光下两只松鼠生动的形象和树木枝干曲折的造型及斑驳的光影,表现了阳光灿烂的林间景致,传递出生命的律动与活力,洋溢着勃勃生机,体现了改革开放之初画家内心的喜悦和精神风貌。

  谭权书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我国第二代版画家的杰出代表。他长期坚持深入内蒙古草原体验生活,表现内蒙古的风土人情。展出的他的3件作品是其新时期之后的代表作,特别是《蒙根其其格》,在尺幅之间塑造了一位蒙古族女牧民的典型形象,作品风格朴素,形式内敛,尺幅虽小,气象正大,十分动人。周建夫也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他的作品继承了老师古元的优良传统,画风朴实,生活气息浓郁,把中原地区淳朴的乡村生活表现得魅力动人。张坚如是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他的《骤雨》通过巧妙的黑白处理表现了独特的乡村景致,营造了骤雨中的浓郁氛围。姜延新为鞍山师范学院教授,展出的4件作品描绘鞍钢的火热生活,场面宏大,气势撼人,在钢筋铁骨中传递出强烈的时代气息,表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陈晋镕的《路遇》是表现民族团结的优秀之作,作者运用简洁概括的木刻语言,塑造了三个不同民族女性的生动形象,洋溢着亲切温暖的情愫。苏新平是从内蒙古走出去的当代名家,展出的他的5件黑白木刻,是难得一见的其早期创作。看得出,作者在尝试运用不同风格、不同形式语言表现不同的生活内容,但都生动传神,富有艺术感染力,同时也反映出彼时作者对版画语言和木刻技法的探索和追求。

  陈德祥是内蒙古第一代版画家的代表人物,自从1959年支边来到内蒙古后,创作了许多表现草原生活的优秀作品。展出的水印木刻《饮》只有19×11厘米,画面简洁,造型有力,黑白灰处理得当,是小版画创作的优秀之作。巴忠文是改革开放后内蒙古美术创作的中坚力量之一,他的《劳动创造“幸福”来》表现改革开放给牧区带来的新变化和牧民的新生活,洋溢着幸福快乐的气息。田宏图是新时期内蒙古美术界的一颗耀眼之星,影响波及全国。展出的《踏露行》和《出猎图》是其代表作,在其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中《出猎图》曾获1981年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二等奖。

  展览的第二部分是闫文科捐赠的自己的版画创作和部分中国画及书法作品。闫文科早年从事版画创作,是内蒙古第二代版画家的杰出代表之一。其作品大多表现内蒙古的草原生活和乡村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色,风格淳朴,形式多样,造型生动,技法精湛。此次捐赠的许多作品是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山区小景》通过一个典型景致和丰富的细节,表现了西部山区的独特魅力和淳朴民风。《家住小镇》系列是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透过平凡的日常生活,表现了浓浓的亲情。《小镇牛市》通过典型的场景和生动的造型,把北方小镇独特的生活形态表现得淳朴动人。《牧马人之歌》采用三联画的形式,通过对形体的概括和抽象化处理,生动地表现了草原骑手的飒爽英姿。作品曾获全国职工美展二等奖并登上《美术》杂志封面。《牧驼人家》通过独特的生活内容表现独特的风土人情,作品入选“第八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览”。水印木刻组画《晨曲》《驼声》《牧歌》用色彩和木板肌理营造画面氛围,迷蒙而动人。《昭君墓》采用套色木刻的形式,再现了盛夏青冢天朗气清、树木林立、郁郁葱葱的景象,弘扬了昭君精神。《北疆哨所》《牧区人家》《药浴》《草原深处》《浩特静悄悄》等作品都是深入生活的结晶,不深入到火热的生活深处,不可能画出这样生活内容独特又生活气息浓郁的作品。《载誉归》《山丹花》《雨后》《巴德玛的羊群》《家乡的河》《远去的蹄声》《七彩飘带》等通过简洁概括的形式处理表现浓郁的草原生活,突显了木刻版画的独特魅力。

  捐赠的几件国画创作也各具特色,《爱听音乐的奶牛》《有趣的童年》来源于草原的真实生活,表现了草原牧人与牛的水乳之情。而《马到成功》《牛气冲天》《三牛图》等将绘画与书法相结合,利用大面积的题款营造出别出心裁的画面结构和黑白关系,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体现了作者绘画与书法的综合能力。

  总之,“展览以‘厚土·本色’为题,意在凸显艺术与土地、与人民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也深刻概括了闫文科艺术创作和人格境界的本质——是内蒙古大地的高天厚土养育了闫文科和他的艺术创作,如今他以一个老艺术家一直坚守的真诚与纯粹本色,将自己近乎一生收藏与创作的70余件作品捐赠给内蒙古美术馆,体现了其对养育自己的北疆大地的赤子真情。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