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北疆文化 > 文化盛宴

北疆文化活动季|京剧盛宴点亮呼和浩特

 

  生旦净丑演绎人间百态,唱念做打凝结千年雅韵。作为中华民族艺术瑰宝,京剧成为无可替代的“国粹”。八月盛夏,这场承载着东方美学的艺术盛宴,循着“歌游内蒙古”北疆文化活动季的脉络走进呼和浩特,以一场场经典剧目为青城夜色镀上金粉,让草原儿女沉浸式触摸传统艺术的温度。

  从《大探二》里君臣对答婉转悠扬的唱,到《桃花村》中花旦的娇俏灵动;从《玉堂春》里苏三的悲欢离合,到《白蛇传》里人妖相恋的浪漫传奇——当京胡的弓弦在内蒙古艺术剧院的舞台上拉响,当锣鼓点敲开观众的心弦,一场场经典剧目便有了鲜活的生命力。演员们水袖翻飞间藏着情绪流转,眼神顾盼里含着角色风骨,一招一式都是代代相传的“真功夫”,引得台下掌声与喝彩声此起彼伏,将青城夏夜的艺术氛围推向高潮。

  8月15日晚,内蒙古艺术剧院京剧团65周年主题晚会精彩上演,老中青三代演员齐聚一堂,各展绝活。晚会上,由10位戏曲新秀带来的《霸王别姬》选段、《四郎探母·巡营》选段等经典剧目轮番上演,既有对传统折子戏的精湛演绎,也有现代京剧的创新呈现,展现了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8月17日晚,传统京剧《桃花村》开锣登场,带领观众重温经典。全剧由内蒙古艺术剧院京剧团青年演员出演,展现了内蒙古艺术剧院京剧人才发掘和培养的成果。同时本场演出也是“五彩缤纷 荀风再起”艺术大师荀慧生先生诞辰125周年纪念系列活动内蒙古站的重要演出。荀慧生艺术研究会派出专家组亲临现场观摩指导,为演出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并做了交流研讨。

  8月18日晚,未来之星折子戏专场上演。该场演出作为“薪火相传,京韵内蒙古系列活动”中年龄最小演员登台呈现的演出,同时也是内蒙古京剧委培班的暑期专场汇报演出。舞台上,小演员们带来《打龙袍》《扈家庄》《青衣联唱》等表演,他们台风稳健、专业扎实,已有“未来之星”的风范。

  8月19日晚,传统剧目《玉堂春》亮相。随着“苏三,离了洪洞县”的经典旋律唱响,剧情不断推进,观众时而为苏三的悲惨遭遇揪心叹息,时而被演员精湛的唱腔所折服,掌声与喝彩声此起彼伏。

  8月20日,《白蛇传》在观众的无限期待中上演,跟随白娘子与许仙曲折的爱情故事,观众沉浸其中。不同于电影、电视中的表现形式,京剧的表现手法更具艺术魅力,为全剧增添了浪漫气息。

  每场演出皆是座无虚席,草原儿女对国粹的热爱,写在每一张专注的脸上。“我追过不少京剧演出,但本土演员的功底还是让我眼前一亮!” 呼和浩特市民宋女士的话语里满是自豪:“你看那水袖的功夫、唱腔的韵味,都是真本事。京剧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就得这样一代接一代传下去。”

  “能和前辈同台,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内蒙古艺术剧院京剧团演员张瑀然的话,道出了年轻演员的心声:“前辈们一个眼神、一个身段里,都藏着几十年的积累。我们不仅要学‘唱念做打’的技巧,更要学那份对传统的敬畏,这样,京剧的根才能在北疆扎得更深。”

  当京韵与草原风相遇,当国粹与北疆文化交融,这场八月的京剧盛宴,不仅丰富了青城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草原上焕发出新的光彩。

  在“歌游内蒙古”北疆文化活动季中,全区75项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点燃了118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文化热情,多元文化元素交织成北疆大地的绚丽画卷,而此次传统京剧演出恰似点睛之笔,让国粹的婉转唱腔与北疆的雄浑气魄在青城舞台上碰撞出奇妙的火花。而这份“融合”与“传承”的故事,还将继续书写下去。

  策划:周长翔

  监制:刘霄

  审核:任佳

  文字:苏日娜

  制作:李佳益

  编辑:李亚丽

编辑:张圆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