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世秀
世界上没有哪个人能生命永驻,但有些人能够精神长存,永远活在人们心里。在军事题材广播剧《英雄不朽》里,有一群人用他们火热的青春书写着革命历程,用他们的生命换来民族解放、国家的独立。由乌兰察布市委宣传部、丰镇市委宣传部、丰镇市政协办公室、丰镇市乌兰牧骑联合推出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2集广播剧《英雄不朽》,自8月23日在乌兰察布市《行风热线》《广播书场》《耳边风》等栏目隆重推出,唤醒那段血与火淬炼的峥嵘岁月,呈现了一群可敬可爱可叹的抗日英雄。
主旨丰富、立意深远。军事题材广播剧《英雄不朽》是以抗日英雄胡一新的故事为原型,讲述了胡一新同志辍学打工去当兵的故事。他学识渊博、文笔流畅,通过编排节目、作演讲等方式,广泛宣传党的统一战线和抗日战线,激发起群众的抗日热情;为适应山区作战刻苦练习骑射、成为全队有名的神枪手,他独立指挥战斗,多次取得胜利,在袭击驻扎在右玉县杀虎口伪军骑兵连的战斗中,不幸受伤,后医治无效牺牲。英雄的生命定格在33岁。
抗战英雄胡一新的事迹,曾多次见诸红色纪录片、展馆宣传中,这次乌兰察布市委宣传部组织相关单位多方挖掘历史材料,精心编撰,把抗战英雄的故事通过广播剧的形式呈现,讲述英雄故事,弘扬抗战精神,在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推出,更加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让英雄形象深入人心,让伟大的抗战精神历久弥新。
构思大胆,创作新颖。广播剧《英雄不朽》大胆运用“隔空对话”的表现手法,使牺牲的抗日英雄胡一新与现代人革命老区纪念室讲解员“黄晓菊”对话、发生精神连接,借助对话补充历史背景,“解密”一段铁血抗日岁月、解开胡一新的一生,新奇的创作手法,让人耳目一新。剧中,不时由枪林弹雨中的厮杀呐喊,转瞬变换到阅兵场上的振奋庄严;一会儿是“古今”老少两位主人公的轻声细语,旋即又是饭馆里的喧闹嘈杂、人声鼎沸……主人公胡一新声音慷慨果断、胡父嗓音亲切厚重、地痞流氓则无法无天凶狠恶毒……富有辨识度的人物语言,塑造出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带来妙不可言感官体验。
细节突出,形神皆备。一部好的声音作品,离不开声音细节的传神表达。作为一部战争剧,《英雄不朽》的音效塑造恰当自然、贴近实战,营造出逼真的战争环境,令听众沉浸其中,深切感受抗日指战员勇猛顽强的革命意志。杀虎口袭击战情节,显示了军事斗争的残酷,让听众为胡一新等我军指战员的军事才华所折服。
大量音乐元素的运用,极大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不仅是唤起中华民族奋起抗日、浴血报国的战歌,也突显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让听众如身临其境,热血沸腾。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气势如虹,展现了全国人民庆祝胜利、迎接新国家、拥抱新生活的喜悦。
剧中人物形象深刻丰满。主人公胡一新的成长和革命一生是剧情发展的主线。少年时,他既有关爱同窗、公道行事的正直善良,也有对救国无门的迷茫;参军入伍后,他迅速成长,既有把所学用在发动学生、英勇杀敌的忠肝义胆,也有对前后两任妻子关心的侠骨柔情;他不仅能“弹无虚发,百步穿杨”,又善于利用思想武器凝聚战友、提升部队战斗力。其他人物形象也共同支撑起剧情发展,胡父由反对卖地到借钱举债支持儿子从事抗日事业,艰难抉择中选择了民族大义;刘震与胡一新精神契合、相互爱慕支持,革命伴侣崇高的精神境界令人动容;身在城市的进步学生——李林,毅然投身革命,在战斗中不甘被俘、慷慨就义,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这样的浩然之气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真实写照……这些形象让听众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有了深深的理解和认同。
当剧终乐曲再次响起,听众从剧情中恋恋不舍地走出。广播剧《英雄不朽》充满张力,启承自然,剧情设计新颖大胆,用声音记录了战争岁月的热血和激情,让伟大的精神激荡爱国情怀,向英雄致敬,为时代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