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桃
翻开《那么美好》的扉页,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中华文明深处的轻门。这本由迟占勇主编、汇聚36位作家200余篇佳作的非遗同题闪小说集,以“非遗+闪小说”的奇妙组合,打破了传统读物的叙事边界,让我在百余字的方寸笔墨里,遇见了古老中国的鲜活模样,也触摸到了文化传承的滚烫温度。
煌煌中华五千载文明,非遗是镌刻其中的鲜活基因。可在过往的认知里,非遗总带着几分“距离感”——是博物馆橱窗里静静陈列的剪纸,是舞台上偶尔上演的京剧,是只存在于纪录片里的草原长调。而《那么美好》最打动我的,便是它用闪小说的“短、快、奇、巧”,为这些文化瑰宝注入了生活的气息与情感的脉搏。当窑洞里的剪纸遇上作家的细腻笔触,便有了故事里剪不尽的乡愁;当水乡的刺绣融入文字,针脚里便藏进了寻常人家的欢喜;当二十四节气与生活场景交织,时节的流转便成了可感可知的烟火日常。比如明子笔下的《银鬃马》,呼麦的旋律与骏马的奔腾在文字里交织,寥寥数语便勾勒出草原非遗的辽阔与豪迈;马艳红的《葫芦》,以身边人、身边事为蓝本,让非遗技艺在平凡叙事里有了烟火气,读来就像听邻里讲述一段亲切的往事。这些作品没有宏大的叙事框架,却以小见大,让非遗从“遥远的文化符号”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生活片段”,也让我忽然懂得:原来文明的美好,从来都藏在这些具体而微的细节里。
书中的每一篇闪小说,都是作家们对非遗最赤诚的告白。序言里提到,这些创作者来自天南海北,有的是奔波街巷的记录者,有的是三尺讲台的传道者,有的是退休后仍笔耕不辍的老者,有的是在创新中坚守的年轻人。他们身份不同、经历各异,却有着同样的热爱——扎根基层、深入生活,把对非遗的敬畏与对祖国的深情,凝练成百余字的篇章。刘国琳一人写下7篇皮影戏同题作品,字里行间满是对这门技艺的痴迷;冉之钟情珠算,以“索爷”为题创作3篇,让古老的计算技艺在故事里重焕生机;旅居北京的赵焕发,把对草原的思念写进《回响》,让长调成为连接乡愁与非遗的纽带;主编迟占勇更是带来8篇佳作,从京剧到秧歌,从皮影到二十四节气,每一篇都是他扎根家乡、触摸非遗的心血结晶。这份“因热爱而专注”的执着,在人工智能快速生成内容的当下,更显珍贵。他们没有追求效率的速成,而是用最笨的办法、最真的情感,去挖掘非遗背后的人与事,让每一个文字都带着温度,每一个故事都藏着匠心。
读《那么美好》的过程,也是一场“遇见中国”的旅程。在书中,我遇见了“可信的中国”专辑中《八岁红》里戏里戏外皆英雄的京剧名角,用坚守诠释非遗的传承;《独家秘方》里带着血脉深情的宣纸技艺,用匠心守护文明的根脉。我遇见了“可爱的中国”专辑中《天线宝宝》里对中医针灸的童趣诠释,让严肃的技艺多了几分灵动;《往事》里一听便倾心的赤峰雅乐,让古老的旋律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我遇见了“可敬的中国”专辑中《粤韵抗寇》里用粤剧宣传抗日的巾帼英雄月红,以柔弱之躯扛起家国责任;《大眼木匠》里爱憎分明、智斗鬼子的匠人,用手艺传递正义与勇气。我更遇见了“永续的中国”专辑中《对夹香百年》里代代相传的酥脆味道,让饮食非遗在时光里沉淀;《母爱》里久久传唱的蒙古族长调,让草原的声音跨越代际;《千里追宝》里以玉米皮粘贴画促进京蒙帮扶的故事,让非遗成为连接地域、续写新篇的纽带。这些故事里的人物或许平凡,却共同勾勒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中国,也让我明白:非遗从来不是静止的“古董”,而是能在时代浪潮中不断生长、永续传承的文化生命力。
合上书页时,指尖仿佛还留着文字的温度。《那么美好》没有厚重的篇幅,却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它有“温度”,是作家们倾注情感的真诚创作;它有“厚度”,是对五千载文明非遗的深情回望;它有“广度”,是36位作家、200余篇作品勾勒的文化全景;它更有“高度”,是在快节奏时代里,对文化传承的坚定守护。在这个追求效率、追逐流量的当下,这本书就像一盏小小的灯,照亮了文明传承的小径,也提醒着我们:那些散落在阡陌间、活跃在市井里的非遗,是中华文明最珍贵的财富;那些为传承而坚守、为美好而创作的人们,是文明延续的脊梁。
原来,所有的美好遇见,都源于彼此的期盼与努力。当我翻开《那么美好》的那一刻,便邂逅了非遗的瑰丽、文字的力量,以及文明的万种美好。而这份遇见,也让我对脚下的土地、对身后的文明,多了一份敬畏与热爱——这或许就是这本书最珍贵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