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北疆文化

北疆文化所蕴含的军工文化、航天文化和戍边文化

  □祁世林

  北疆文化形态多样、内容丰富。内蒙古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在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中,孕育了独特的军工文化、航天文化和戍边文化,这些文化与红色文化、草原文化、长城文化等相互交融,既有光荣传统的接续传承,又有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是北疆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北疆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为内蒙古各族人民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熔铸了不朽的精神力量,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提供了不竭的奋斗源泉。

  内蒙古军工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内蒙古军工文化诞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兴盛于改革开放新的历史阶段,升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历史写照,是全国人民支援边疆建设的生动见证,是内蒙古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凝结的宝贵精神财富。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先后在内蒙古布局了一机厂(一机集团)、二机厂(北重集团)、二〇二厂(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公司)、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固体发动机研究所(航天科工六院)等一批军工科研生产单位。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怀着献身国防、建设边疆的雄心壮志扎根塞北、为国铸剑,内蒙古各族人民秉持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胸怀境界守望相助、支援国防。在工业基础差、底子薄的情况下,军工科研工作者不畏困难、身体力行,没有实验室就改造仓库搞科研,没有计算机就用计算尺当工具,克服种种挑战、重重困难,研制生产出共和国第一辆坦克、第一门火炮、第一根手搓复合推进剂和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第一艘核潜艇的核燃料,创造了一个个“从无到有”的奇迹,生动诠释了内蒙古军工文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底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在“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思想的指导下,内蒙古军工科研工作者识大体、讲风格,坚持自食其力、自主创新,主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在积极完成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同时,大力发展民品生产。矿用重卡、特种钢材、铁路车辆、应急装备、核电燃料、芳纶纤维等一批“军转民”产品进入市场,有效提升了国防工业的自身发展能力,支撑了地方经济发展,生动诠释了内蒙古军工文化所蕴含的坚韧不拔、自主创新的精神内涵。

  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内蒙古军工科研工作者聚焦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坚持强军首责,把提升装备战斗力作为核心使命,坚持“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胜算”理念,在科研生产高度交叉、超纲领生产、交付周期紧等挑战面前,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定下时间表、立下军令状,按时保质地完成了任务,突破了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兵器工业、核工业、航天科工等部分领域步入了与发达国家同台竞技和局部领域领跑并存的新阶段,为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立下了不朽功勋,生动诠释了内蒙古军工文化所蕴含的忠于职守、自主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7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内蒙古军工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满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与热爱,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勇攀科技高峰,铸就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科技强军、航天报国,自主创新、甘于奉献”为内涵的军工文化,体现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对党和国家、民族的绝对忠诚与责任担当,成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生动写照。

  内蒙古航天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内蒙古航天文化是北疆文化与我国航天事业在内蒙古经过实践结合形成的精神结晶,见证了东风航天城的建成和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神舟载人飞船升空以及嫦娥探月工程、天宫空间站的发展历程,承载着内蒙古支持航天事业六十余载的守望。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一批又一批隐姓埋名的航天人凭着对祖国的挚爱、对中国航天事业的理想信念,从全国各地来到西北大漠戈壁,克服飞沙走石、冰天雪地等恶劣天气,埋头建设东风航天城。额济纳旗政府和当地数百名干部职工、四千多名牧民、十万多只牲畜,搬离阿拉善自然条件最好的宝日乌拉,将世代居住的丰美牧场奉献给航天事业,谱写了“三易旗府——最好牧场为航天”的壮丽赞歌。从两弹一星到神舟飞船,从人造卫星到载人航天,从天宫一号到天宫二号成功发射,东风航天城见证了中国航天的无数个第一,成就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生动诠释了内蒙古航天文化所蕴含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豪情壮志。

  内蒙古既以东风航天城的飞天畅想圆梦问天壮举,又以航天着陆场的广袤襟怀成就揽月凯旋。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东风着陆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航天着陆场的牧民,保护着陆场草场,将护卫神舟飞船平安归来作为光荣使命,成为航天搜救联络员、组成航天护卫队,平时在各自岗位上工作,有安保任务时便全方位、多角度、覆盖式加强辖区管理。期待着自家草场迎来登月返回的中国航天员,他们像胡杨千年守望大漠戈壁一样,守望着神舟飞天的梦想,为内蒙古航天文化注入了草原的开放豁达、戈壁的广袤雄浑、胡杨的顽强坚韧。

  几十年来,成千上万的内蒙古航天人昼夜攻关、以苦为乐、埋头苦干,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在浩瀚太空刷新“中国高度”;草原人民以建设航天强国为己任,一次又一次作出了无私的奉献,把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为精神内核的航天文化,深深厚植在北疆文化沃土之中。

  内蒙古戍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内蒙古戍边文化是农耕、游牧、草原、山地等多种文化与中原地区农耕文化融合塑造的、兼具统一性与区域性的文化形态。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昭君出塞到匈奴内迁,从汉武帝经略北疆到忽必烈建立多民族空前大一统的元朝,从明末清初“旅蒙商”北上探路到清末民国内地民众“走西口”,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成立到形成强大稳固的现代边防体系,内蒙古戍边文化吸吮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所创造的文化养分,赓续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为民族的融合、文明的延续、国家的统一汇聚起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内蒙古戍边文化历史悠久,有形的历史建筑、无形的诗词歌赋承载着内蒙古戍边文化的历史记忆和精神标识。历史上有多个朝代修筑长城、烽火台、塞堡等防御工事,留有居延塞、鸡鹿塞、高阙塞等关隘要塞遗址,建有云中城、九原城、丰州古城、定远营等屯兵之地,反映出中华民族忠诚报国、坚守边陲、御敌守边的民族意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等诗歌词赋,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开疆拓土、抵抗侵略、保家卫国的民族气节。

  内蒙古戍边文化也在创新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广大边防官兵和内蒙古各族人民身在大漠北疆、心向党中央,构建起“一位官兵就是一座界碑”“一个蒙古包就是一个哨所”“一名牧民就是一个哨兵”“一个护边员就是一个信息员”的力量体系,守望相助、卫国戍边,涌现许多戍边英雄事迹和先进人物。电影《守望相思树》的人物原型,兴安盟阿尔山三角山哨所李相恩在带队巡逻时突遇山洪壮烈牺牲,其妻子郭凤荣在哨所最高处栽下了一棵樟子松,官兵们亲切地称之为“相思树”。阿拉善盟巴丹吉林沙漠腹地,驻扎在清河口的边防连队官兵,历经千辛万苦挖出又苦又涩的井水,却亲切地称之为“甜水井”。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银根边境派出所民警徐乃超,坚守“戍边夫妻警务室”,将“守国即守家”的朴素信念转化为边疆治理实践。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北疆红色堡垒户”、护边员图门一家,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守护60多公里的边境管段,累计巡边超过10万公里,谱写了祖孙三代接力卫国戍边的佳话。这些英雄事迹和戍边故事,生动诠释了各族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共同追求。

  八千里边防线,八千里路云和月。从古代的烽火台、长城到近代的边防哨所、界碑,从历朝历代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到新中国成立后广为流传的戍边事迹,生动诠释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创新不照搬的进取精神,包容不强加、开放不封闭、合作不对抗的胸怀格局,塑造了内蒙古以“军民一心、忠诚坚守、无私奉献、守望相助、共戍边疆”为内涵的戍边文化,展现出各族人民御敌守边、保家卫国的深厚情怀和坚定信念。

  内蒙古军工文化、航天文化和戍边文化的主要特点

  始终坚持忠诚于党和人民。内蒙古军工文化、航天文化和戍边文化,是在党的全面领导下系统铺陈和持续深化发展的,与北疆文化相互渗透、深度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风貌。无论是国防建设,还是卫国戍边,军地各族人民始终“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坚定“把一切献给党”的信仰,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把个人命运与党和国家事业紧密相连,以吃苦耐劳和坚韧不拔的崇高精神,以“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流血流汗甚至奉献生命,生动诠释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心向党、心向党中央的红色基因,展现了各族人民坚定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塑造了内蒙古军工文化、航天文化和戍边文化的根本特征。

  始终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内蒙古军工文化、航天文化和戍边文化植根于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的光辉历程,与内蒙古红色文化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从“第一个航天着陆场”“哈日陶勒盖边防哨所第一个边防哨所”,到完成200多次航天器发射回收任务、建立“数字化、立体化、智能化”边防管控系统等等,都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塑造了内蒙古军工文化、航天文化和戍边文化的鲜明底色。

  始终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蒙古军工文化、航天文化、戍边文化熔铸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价值。从“建造共和国第一辆坦克和火炮”“最好牧场为航天”“自主研发核燃料”,到“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边境军警民企搭伙过日子、联合巡边值守”,军地各族人民团结互助,共同面对困难挑战,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共同守护美丽家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圆伟大中国梦,展现出各族人民识大体、顾大局、讲风格、求奉献、有担当的宝贵品质,塑造了内蒙古军工文化、航天文化和戍边文化的精神主线。

  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内蒙古军工文化、航天文化、戍边文化与蒙古马精神深度融合、高度契合,其蕴含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与蒙古马精神中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等内涵不谋而合;内蒙古航天文化代表着探索追求与创新超越,与蒙古马精神中的“开拓进取、一往无前”高度契合;戍边文化中的“忠诚报国、担当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与蒙古马精神中的守望相助、开拓进取、忠于职守等内涵相互呼应,两者充分结合、相互吸收,通过深刻的“化学反应”形成了内蒙古独特的风格和气派,塑造了内蒙古军工文化、航天文化和戍边文化的鲜明特色。

  始终巩固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内蒙古作为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长期以来保持军政军民团结的优良传统和特有政治优势。驻区军队发扬爱民为民优良传统,参与打赢脱贫攻坚战,在抗洪抢险、抗击疫情、应急处突等重大任务中主动冲锋陷阵、勇挑重担,发挥维护稳定“压舱石”作用。全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广大人民群众大力支持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全力服务部队备战打仗,着力解决部队官兵“三后”问题。这种军政军民团结互助的情怀在内蒙古边疆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弘扬,塑造了内蒙古军工文化、航天文化和戍边文化的深厚底蕴。

  大力弘扬内蒙古军工文化、航天文化和戍边文化

  做深做实研究阐释。内蒙古国防和军队优秀文化涉及国防军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内容很多很广,需要将其丰富内涵进一步挖掘出来,形成扎实的学理支撑。要充分挖掘国防军工、驻区部队、强边固防以及地方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文化资源和历史史实,进一步探究其内涵和外延,坚持用实例来支撑、用故事来阐述,让人民群众听得懂、愿意听,更加清晰透彻地认识、感悟、认同这一文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转化成为军地各族干部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神力量。

  聚焦聚力创作精品。文艺作品是文化传播最生动的载体,伟大作品产生于伟大时代的生动实践。当前,全区上下正在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着力办好两件大事、奋力闯新路进中游。传播好北疆文化蕴含的军工、航天和戍边文化,要从自治区服务军工、保障军队、强边固防实践中找素材、搞创作,用艺术手段把这些文化蕴含的时代风采、精神风貌、发展成效、精神品质展现出来,创作更多与时代同频共振、充满生活气息、彰显文化魅力的精品力作。

  着力提升传播质效。从传播规律看,故事最有吸引力,讲好故事事半功倍。内蒙古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不乏生动的事例,关键是要把这些故事讲得形象、讲出道理、讲出情感。要把内蒙古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文化展示纳入全区文化文艺活动安排,统筹用好军地国防教育、展陈展览、场所场馆等资源,组织乌兰牧骑等更多文艺团体和优秀剧目“走出去”,在打造旅游景区、设计旅游路线、开展文旅活动等工作中,嵌入这一文化的元素和标识,密集呈现、深度融入,让人民群众提及内蒙古就能想到各族人民守望相助、保家卫国的生动实践。(作者系内蒙古党委军民融合办常务副主任,国防科工办、边防办主任)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