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蜜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中,文化始终是凝聚民族精神、激发奋斗力量的核心源泉。北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和历史积淀,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文化认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挖掘北疆文化的时代价值、建强北疆文化品牌,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在推动北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不断探索,切实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文化支撑。
赓续中华文脉 夯实北疆文化品牌根基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北疆文化与时俱进。一是挖掘北疆文化历史资源。内蒙古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拥有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这些资源,不仅要看到其历史价值,更要寻找文化创新的源泉,让北疆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绚丽光彩。二是深化北疆文化理论研究。要系统梳理北疆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时代价值,深入研究其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关系,阐明其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的独特贡献。要讲清楚内蒙古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北疆文化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本质特征;讲清楚北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软实力;讲清楚北疆文化积淀着内蒙古各族儿女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三是创作北疆文化文艺精品。要坚持守正创新,深挖北疆文化内涵,创新表达方式,展现内蒙古的新发展、新变化。要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深入挖掘改革发展一线的真实素材,以多种艺术形式,生动诠释北疆文化的精神品质与文化价值。
借力科技创新 打造北疆文化品牌高地
科技是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引擎。打造北疆文化品牌高地,需顺应数字时代潮流,以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传播和文化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北疆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一是以数字技术强化文化遗产保护。充分运用三维扫描、数字建模、虚拟重现等前沿技术,建立高精度文化遗产数据库,实现精准记录与永久保存,持续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水平。二是以数字平台拓展文化传播渠道。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构建集历史、民俗、艺术等多维资源于一体的数字文化平台,形成立体化、多层次的文化传播体系。充分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沉浸式技术,打造线上展览、数字体验馆等互动场景,让受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三是以数字经济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树立市场化思维,鼓励社会资本和创新主体参与文化数字化发展,培育具有市场号召力的文化IP,推动北疆文化产业向高质量、多元化方向发展。要加快北疆文化资源数字化成果的转化运用,以先进视听技术和新媒体平台提炼文化符号,打造动漫、影视、游戏等多样化的数字文创产品,促进文化内容的再创造和市场转化。
探索“文化+”模式 壮大北疆文化产业品牌
文化建设的根本在于服务人民,增强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是转化文化资源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推动北疆文化品牌建设,要立足市场需求,强化品牌意识,拓展“文化+”融合模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一是创新“文化+生态”发展路径。要依托内蒙古重点生态工程,打造生态研学基地、草原修复实践、沙地治理互动等体验项目,让群众在参与中增强环保意识,在实践中厚植生态自觉。二是深化“文化+乡村振兴”实践探索。乡村振兴,文化先行。要深度挖掘北疆大地的乡村特色和民俗风情,依托非遗传承、手工艺创新、民俗演绎,打造特色文化村落、乡村文旅项目、乡村文化创意产业,既留住乡愁记忆,也打开振兴之门。三是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化+”塑造旅游新场景,以“旅游+”拓展文化新空间,依托智能导览、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打造智慧化、互动化、沉浸式的新型景区,让历史可感、文化可触、故事可听,引导游客在旅游中触摸北疆文化肌理,在放松中形成精神共鸣。
拓展国际传播渠道 打造文化交流重要窗口
推进北疆文化国际传播,既要塑造品牌特色,也要拓展传播渠道,更要创新交流模式,努力让北疆文化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理解中国、热爱中国的重要窗口。一是构建北疆文化国际传播矩阵。要充分利用国际主流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策划推出一批高质量、多语种的文化作品,以可视化、互动化的表达方式讲好北疆文化故事,增强海外受众的情感共鸣,让世界更广泛地了解内蒙古。二是推动北疆文艺作品“出海”。依托人文交流方面的国际合作平台,深化国际文化交流,打造北疆文化国际论坛、文艺展演、影视合作等活动,推动北疆文化作品进入国际市场,以艺术跨越文化鸿沟,以精品增强文化认同,增强北疆文化的全球影响力。三是拓展北疆文化产品国际市场。要精准掌握国际消费需求,挖掘文化符号的全球价值,以特色塑造品牌竞争力,以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北疆文化产品的国际适配性和市场认可度。要通过打造文化出口基地、推动跨境电商合作、拓展海外展示渠道,持续提升北疆文化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助力打造开放共享、互鉴共荣的全球文化产业生态圈。(作者系内蒙古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