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北疆文化 > 艺术评论

真正的深刻,往往藏匿于最朴素的生活经历之中——读梁晓声《不装深刻》

  ◎周广玲

  2024年出版的《不装深刻》,是作家梁晓声继《人世间》后又一思想力作。这部以“文学即人学”为核心命题的随笔集,既是对毕生阅读经验的凝练,也是对当代社会文化生态的深刻回应。梁晓声以“不装深刻”的姿态,撕下文学与思想交流中的矫饰标签,用朴素的文字探讨复杂的人性、社会与文学的关系,为读者呈现了一场关于真诚与智慧的对话。

  “活到今天,我再也不想装深刻了”——梁晓声在书中开宗明义,将“深刻”这一文学评价的常见标签重新解构。他直言,“装深刻”的追求会干扰作家对人物真实性的塑造,甚至让文学沦为思想的附庸。这一观点直指当下文学创作中的普遍困境:为迎合“深刻”的期待,作家可能陷入刻意拔高主题、堆砌哲理的窠臼。

  梁晓声的“不装深刻”并非否定深度,而是强调深度应源于对生活的真实观察。他以法国文学经典《红与黑》为例,指出主人公于连的悲剧并非源于阶级跃升的失败,而是因其“值得同情的人性挣扎”。这种分析摒弃了传统文学批评中惯用的宏大叙事,转而从个体的情感与选择中提炼普遍的人性困境。正如他所言:“文学具有反映普通人生活的本能,正如植物有向土壤扎下根去的本能”。这种扎根于现实的文学观,让深刻的思想在朴素的叙事中自然生长。

  书中对中西方经典文学的对比分析,是梁晓声“文学即人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他打破地域与时代的界限,将18至19世纪的欧洲现实主义作品与中国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学成就并置,揭示文学对“人”的共同关怀。例如,英国文学中《简·爱》的“爱的表达”主题,与鲁迅笔下小人物命运的交织,共同展现了文学对尊严、平等与人性本真的追求。

  值得注意的是,梁晓声对西方经典的评价带有鲜明的批判视角。例如,他直言福克纳的作品“闭门造车、格局不高”,认为文学无需以“象征”或“哲学”的名义刻意拔高。这种立场既是对西方中心主义文学评价体系的反思,也是对本土文化自信的呼吁。他提醒读者,文学的价值在于“化人”——传递真善美,而非服务于某种既定的思想范式。

  作为一部“社会思考档案”,《不装深刻》并未止步于文学分析,而是将目光投向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阵痛。梁晓声以冷峻的笔触剖析人性中的欲望与困境,例如将欲望比作“狗”——“有欲望不可耻,但因欲望之争而受伤,不值”。这种比喻褪去了道德说教的色彩,转而以平实的语言揭示欲望的复杂性。

  书中对“坏人”的分类更显犀利:小人、恶人、天性残忍之人。梁晓声指出,小人以“笑里藏刀”为特征,恶人则明目张胆作恶,而天性残忍之人最令人不寒而栗——他们作恶无需理由。这一分类不仅是对文学人物的总结,更是对现实社会中人性暗面的精准捕捉。在当下价值观多元碰撞的语境中,这种直面人性复杂性的勇气,恰是文学介入现实的力量所在。

  梁晓声的写作风格与书中主题形成巧妙呼应。他以随笔式的松散结构串联起阅读感悟与人生哲思,语言幽默而直白。例如,他调侃当代社会“启蒙已死,普及者稀缺”,指出大众与专家之间仅有“观点差异”而无“认知鸿沟”。这种举重若轻的表达,消解了学术话语的艰涩,却未减损思想的锐度。

  《不装深刻》所激起的广泛讨论,恰如其分地彰显了其独特的价值内涵。有读者对梁晓声针对福克纳等文学巨匠的评价提出了质疑,认为其判断略显草率;同时,也有评论家高度赞扬了他“重返生活本质”的魄力与勇气。这些纷纭的争论,正是文学多元共生特性的生动写照。尤为关键的是,梁晓声为当代读者开辟了一条抵御现实磨难的蹊径:即通过经典阅读的沉浸,在与书中人物命运的深切共鸣中汲取力量。他所构建的文学殿堂,绝非远离尘嚣的乌托邦幻想,而是滋养精神世界的清泉活水。文学的真谛,不在于刻意追求深邃的标签,而在于激发人们对生活本真的深切感悟与珍视。

  《不装深刻》是一部“反套路”的文学评论集,也是一部充满人文温度的社会观察录。梁晓声以“不装”的姿态,拆解了文学与思想交流中的虚伪矫饰,让深刻回归对人性、社会与生活的真实关怀。在信息爆炸与价值焦虑并存的当下,这本书既是对文学本质的叩问,也是对读者心灵的抚慰——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深刻,往往藏匿于最朴素的生活经历之中。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