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银
前不久,呼和浩特市长城科普学会会长、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高晓梅,与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学生、内蒙古“美德少年”王东麟共同创作的报告文学《长城骄子》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10章、38.4万字,彩色印刷、小16开本。
《长城骄子》是一部记述内蒙古徒步考察长城“第一人”——高旺贫寒而传奇的一生,记叙了其在新闻采访、戏曲创作、长城考察、保护、研究、开发等多个领域的卓越贡献。
高旺出身贫寒农家,一生情系长城、情系山乡、情系笔墨、情系戏剧、情系广播……在新闻战线工作坚守43年。从20世纪70年代起,他自费徒步考察内蒙古、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北京、天津9省区市历代长城,行程8万里。他克服重重困难,用相机和笔记记录长城风貌、长城风采,诠释长城精神、长城意蕴。他成立全国首家省级“长城学会”;首次发现“九十九泉汉长城”;创办当时全国唯一的《万里长城》杂志;促成全国第一个长城保护联动机制——内蒙古清水河县和山西偏关县、平鲁区保护长城联防委员会;创办第一家“内蒙古长城旅游公司”;主持完成了最早有关长城开发主题的国家科学基金项目——《黄河长城晋陕蒙峡谷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出版《内蒙古长城史话》《中国历代长城诗大全》《博览长城风采》《长城访古万里行》《长城烽火》等多部专著,填补了国内长城研究空白。同时创作了25部二人台小戏与歌剧,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意义独特而重大。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与民族融合见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更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与历史记忆。《长城骄子》以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关于“挖掘北疆人物精神”的重要批示为首要任务,以长城文化保护、长城精神传承为文学脉络,聚焦几代北疆文化、长城文化守护者的奋斗历程。全书既是对长城精神的具象化书写,也是北疆文化在当代传承的生动注脚。该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讲好长城故事、传承长城精神为引领,对于增强全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汇聚民族力量、传扬长城文化、传承长城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深刻而不凡。高旺半生专注于徒步长城、考察长城、研究长城、守护长城、书说长城。读了《长城骄子》,我们不仅能够了解“长城之子”的风采,还可以通过书中对其人生阅历的记述,领略全国各地“长城之子”的风采,感受他们爱国家、爱长城的一腔热血,从中感悟他们不断学习,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不甘平庸,追求一流的敬业精神;克己奉公,勇于践行的担当精神;事业为重,携手并肩的团队精神。
长城赋予了高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高旺依恋长城,爱护长城,研究长城,宣传长城,体现了“长城之子”的情怀。长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完整的代表,长城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高旺身上展现出的长城风骨,正是长城精神、中国精神的具体体现。正像王东麟的文章中所说:“我真正领悟到长城的真谛:独立、自强、自尊、感恩、合作”。
语言生动而流畅。高晓梅、王东麟的报告文学,深得传统长城文化、北疆文化的滋养,深得当下生活的滋养,故事情节大多源自生活,都是沾泥土、带露珠,有情感、有温度、接地气的人物传记故事。故事生动鲜活、干净利落;文章主题鲜明,叙事宏大,内容翔实,思想丰盈饱满;作者情绪饱满坚定,怀揣对高旺的怀念和对长城的情怀,感情真挚细腻,叙事、状物、议论、抒情,皆灵动晓畅,展现了报告文学的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长城骄子》是一部关注长城文化、北疆文化的文学经典,是走长城、读长城、书长城的时代礼赞;是保护长城、开发长城、推广长城的人物传记;是一首书写长城故事、续写长城华章、筑梦乡村振兴的叙事长歌。
高旺用一辈子的时间考察、守护、研究、开发长城,一步一个脚印。一个人,一辈子,一件事,他的长城情怀,流淌在万里长城沿线。历史会记住每一位奔走于长城探索之路的思考者、观察者、登攀者,研究好长城,保护和利用好长城,宣传开发好长城,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责任与荣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