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钦
二十四节气,成形于战国秦汉时期,最早见载于《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典籍,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融合天文、地理、科学、历法、哲学诸学科的综合实践与智慧,更是镌刻在劳动生产、诗词歌赋、教育民俗等各种文化载体上“用而不觉”的刻度和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立足于深度挖掘“二十四节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历经300多天十万公里的寻访和创作,推出了第一部以节气文化为核心并完整呈现二十四节气的大型文化综艺节目:《最是一年好时节》。该节目以打破纪录叙事框架的沉浸式访谈和探访组合;融合歌舞、非遗、民俗、诗词的多样舞台表现形式,将散落于田间、束之于典籍的节气文化义理,用复合文化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综合艺术形式展现给观众。每一期节目将聚焦三个节气,用八期完整呈现一年二十四个节气的丰富和圆满。2025年10月26日《最是一年好时节》第一期“立春 雨水 惊蛰”正式播出。
当小篆体的“仰”字引出隐于黄沙下的“光阴的刻度”,启思的镜头语言不禁会让我们和祖先一样,回到那个仰面天问的原点:时间,这个左右着一切存在的无声力量,我们要如何认知和运用?大型文化综艺节目《最是一年好时节》的片头,通过凝练而简约的方式,将独属于中华文明的解答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全世界第一个以“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类别,载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华文明瑰宝。
道德言行里的天人合一
二十四节气是通过对太阳在黄道上的周年运动轨迹进行等分的天文计时方法,英文使用的翻译是Solar Terms,但节气文化远不止如此,在准确指导农牧业生产的同时,这部集天文、气候、物候、地理、数理、文化于一体的精密历法已成为塑造文明特征的源流之一。从荀子的“不违农时”、黄帝内经的“四气调神”到“劝课农桑”“清明祭扫”的礼典民俗,是天地运行的规律运用到个人、社会和国家的自觉,更是中华哲学和文化的承载者。
“春以德、夏以仁、秋立行、冬立言”,走出“天气预报”画面的宋英杰老师准确点明了节气与人的哲学映射关系。由四季、二十四节气进而发展的七十二物候是更为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宝藏,需要精准、易懂而权威的解读。节目现场邀请的三位驻场专家嘉宾:中国气象局二十四节气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宋英杰;中国农业博物馆二级研究馆员唐志强;内蒙古艺术学院二级教授李树榕,通过学理、专业和文化三个维度的融合,对每一个节气的特点、来源以及物候都作出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让隐藏在文字、典籍、习俗里祖先的科学成就和哲思显现出它本来的卓越。
赋比兴之中的节气文化
诗词歌赋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而“赋比兴”的创作规律让节气和物候从未在文学经典中缺席。唐代元稹为立春记下了“残雪怯朝阳”,宇文虚中在宋朝的立春感叹道“人间要识春来处。天际雁,江边树。”节气是强化文化共振、情感共鸣的文脉基因。
李树榕教授以左联五烈士之一柔石先生的文学作品《二月》(及1962年改编的电影《早春二月》)为例,把上世纪2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追寻唤醒民众的历程比作初春破冰的坚信和努力。体现了在文化语境中的“春”,已突破复苏大地万物的本意,延伸出启迪“觉悟”的内涵,并成为中华民族“坚韧”“奋进”的文化符号的精神追求。节目中设计了“飞花令”环节,通过观众吟诵、诠释应春时的古代诗句,体悟春时跨越时空轮回留下的“勤劳、希冀、追寻”等永恒寄语。原来,节气文化与我们的距离比想象中更近更真。
生生不息中的多元融合
在历法即正统的中国古代,作为代表王权行使天命的权力象征,“颁正朔”的历法颁布意义已经超出了认识自然规律的目的,但也正因为王权统治的需要,使得中华历法在更广阔的时空范畴不断追求调和日月周期性规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从汉代《太初历》开始,直到今天,以太阳周期运动为规律划分的二十四节气作为华夏的独创,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因节气和由此发展的物候体系能稳定给人们提供生活生产的时间准据,节气文化的自发认同已超出了华夏农耕的地缘文化范畴。但辽阔的祖国有着不同气候特征和生产方式,节气文化又是如何实现了破圈的文化共识呢?
“当北国的钢花映红了飞雪,江南的田野已是春色妖娆,当东海的哨兵迎来了灿烂的朝霞,戈壁油田的灯火还在闪耀……”李树榕教授用歌声在节目现场把祖国辽阔疆域内气候与时间的差异提了出来。是啊,从气候学角度,内蒙古因处于高纬度而气候迟暖的北疆,在立春前就与华北相差两个节气,北方的人们为什么还愿意在寒风中庆祝春天的到来呢?宋英杰老师的解答一语中的:无论立春时气候存在如何的差异,但科学的节气告诉我们自此之后阳气升腾,九州回春的趋势都是一致的。节目通过非遗对话的方式,将立春时塞北“映雪红窗”的剪纸习俗,与赣东的“春晾伞面”的油纸伞制备联系起来,对春暖人间的同频期盼突破了雨雪的阻隔,让跨越千里的人们共此春时。
寄托与祝愿的同步远不足以诠释节气文化背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共鸣。当惊蛰唤春,催发“桃始华,仓庚鸣”的物候,“炒虫”的农耕习俗是农人主动参与自然生产的仪式,而草原上忙于接羔的牧民额吉,正用《劝奶歌》的轻柔旋律帮助母羊分泌孕育生命的乳汁。春雷化雨和歌声劝乳,农业和牧业都在同一节气中主动使用声音与自然对话,也同时开始获得自然对生命和活力的馈赠。节气符号背后是5000年中华民族的哲学与文化共识,也是推动民族凝聚不断多元融合的原动力。
并不是每一个春天都有同样的底色,节目中原创歌曲《喊春》就和表现清末北迁移民走西口的舞台剧《雁行客》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一边的是企盼的热烈,另一边却是远离故土的不舍。但正如唐志强研究员所分析:走西口的“不舍”开启的却是对于新生活和希望的探索。李树榕教授更指出:跟随春雁迁徙的多民族交融最终铸就了祖国北疆的繁荣和各族人民由衷的团结。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大型文化综艺节目《最是一年好时节》第一期的播出,是地方卫视走出地缘文化特色和优势的舒适区,用特色背后的文化共性溯源、解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例证。用万里采风的“博”,多种艺术形式的“广”,专家学者融汇评述的“精”,把节气文化做“活”了。在制作方法层面,节目采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视听/图形生成技术,将文案含义进行了直观流畅的“翻译”,提高了节目的信息密度和沉浸感。
祖先命名节气的智慧让人叹服,24节气一共48个字,其中没有用任何祝祷神明的词汇;没有直接借用太阳运行的天文特征,而是在自然规律的表象中探究最为有启发实践的共性元素(尤其是与劳动相关的水、温度、万物等),把创造和劳动的必须,把人类生存的必需作为时间刻度至简至明的名称,因此延续几千年。也正因如此,这档节目是展现中华民族是“伟大民族”的“伟大”之处,是始终以人为本的底层逻辑;是百折不挠、勤劳实践的民族品质;更是探索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借助自然规律的共生理念。而这样的智慧,能够惠及全人类,也一定具有最强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