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北疆文化 > 艺术评论

草原壁影 丝路回响——《术以载道——内蒙古传统壁画制作技艺》序

  ◎马强

  纵览中国美术史和中国古代美术作品遗存,壁画都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在人类美术发展历程的长河中,壁画可以说是最早出现的绘画形式了,其源头可以追溯到1万年前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岩画。壁画在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历程中,记录了人类活动的痕迹、社会习俗的变迁、文化思想的演进和宗教发展的兴衰。

  在美术作品分类上,古代壁画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绘画门类,尤其是在古代丧葬、宗教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壁画以图像的形式承载了千百年来历朝历代各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以及各宗教在发展历程中的教义演变。古代壁画作为一种实用性绘画,其基本属性就是要传达一种思想,这种属性可能比其他绘画形式更加强烈。

  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现今发现了汉代至明清等各时期,涉及墓葬、石窟、寺庙等几个方面的大量古代壁画遗存,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其中墓葬壁画的时代主要集中于汉代、北魏、唐、宋、五代、辽、西夏、元、明、清等朝代。尤其是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对于研究两汉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图像资料。

  2003年,我因敦煌研究院承接的内蒙古和林格尔·盛世百乐亭园佛教新壁画创作绘制任务,在和林格尔工作半年之久。期间考察了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对其中的《乐舞百戏图》《庄园图》《车马出行图》等画面印象深刻。看到这些壁画中描绘的形象,顿时让我联想到了河西走廊魏晋墓中的壁画,以及敦煌经变画中大量的人物、车马、出行仪仗等画面。这些地域跨度上千公里、相差时代逾几百年的绘画形象竟是如此相似,这足以表明中国古代汉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的普遍传播情况和中国传统艺术风格的统一性、传承性。

  辽代与元代时期所作的墓室壁画,以图像的形式比文字史料更加真实地再现了古代契丹人与蒙古人的社会生活与文化习俗,是当今学者研究那一阶段历史、文化、艺术最为直接的资料和佐证。

  内蒙古的壁画除了墓室壁画以外,另一个重要的篇章就属佛教壁画了。现存有大量佛寺与石窟壁画,尤其是被誉为“草原之敦煌”的阿尔寨石窟,经过1000多年的自然侵蚀,现今依然残存有从北魏至明代的近2000平方米珍贵的佛教壁画,这为研究佛教及佛教艺术在内蒙古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

  我作为一名敦煌石窟美术工作者,也曾关注过阿尔寨石窟壁画。如果和敦煌壁画做一比较,阿尔寨第31窟中的毗沙门天王人物造型与敦煌唐五代时期的人物造型极为相似,第33窟中的艺术风格也与敦煌石窟西夏、元代的藏传风格壁画艺术形式也有相似性。通过这些壁画的对比,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段历史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宗教的交流与传播情况。另外从绘画的角度来看,阿尔寨的石窟壁画的基底制作与绘画技法,都与敦煌石窟壁画有诸多相近之处。因为,蒙古高原与敦煌都处于古代中国的边塞之地,分别位于草原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上。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受到不同文化的洗礼,在碰撞融合中形成了丰富多元的文化艺术传统。因此,对内蒙古地区的壁画研究,是研究中国古代壁画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术以载道——内蒙古传统壁画制作技艺》这本由侯也老师主编的书,以内蒙古地区现存墓葬、石窟、寺庙为对象,从考古、历史、美术、宗教、民族等几个方面,分析研究了壁画艺术风格与发展演变,特别是对内蒙古古代壁画的制作技艺作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分析、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广大读者了解和研究古代壁画制作技艺提供了诸多方便。

  《术以载道——内蒙古传统壁画制作技艺》由5位从事美术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作者,利用自己之所擅长,分工合作完成的。作者娴熟地运用严格而规范的美术研究方法,以历史时代为背景,分别对墓室壁画、石窟壁画、寺院壁画进行分类,分析研究了各时期壁画的内容和制作技艺,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同时,本书在古代壁画的修复、保护和传承方面吸收和总结了区内外文博系统的经典著作及最新实践成果,在史料方面更为全面地体现出了编著者的科研成果、教学成果和实践经验,可以说这是一本集史料性、艺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专业技法研究成果,在国内学术界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