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北疆文化 > 文化盛宴

“北疆文化神州行”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乌海乌兰牧骑携北疆文化踏歌驰骋京兰银 续写时代华章

  金秋十月,沿着黄河流域的文化脉络,乌海乌兰牧骑骑踏歌而行,亮相于宁夏银川玉皇阁、甘肃兰州黄河楼、北京八达岭长城等地标之上。这场 “北疆文化神州行”——乌兰牧骑全国巡演 60 周年纪念演出,不仅是一次跨越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文化之旅,更是一场延续六十载初心的文化传承。从 1965 年周恩来总理倡导下的全国巡演,到如今新时代的再度出发,乌海乌兰牧骑队员用13场精彩演出在祖国大地上书写“深入基层、服务人民” 的不变承诺,更诠释了北疆文化在跨地域交流中的强大生命力。

  扎根基层,移动舞台上的文化初心

  乌兰牧骑的诞生与发展,始终与“人民”二字紧密相连。六十年来,这支队伍始终坚守 “以天为幕、以地为台”的传统,将舞台搭建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此次巡演中,乌海乌兰牧骑延续了这一优良传统,摒弃了传统剧场的局限,把演出搬到了城市广场、景区湖畔、古街深巷,让文艺真正走进生活、贴近群众。

  在宁夏银川玉皇阁文化广场,队员们以朱红廊柱、雕花斗拱为背景,身着绚丽民族服饰翩翩起舞,马头琴《万马奔腾》的激昂旋律与古城的厚重底蕴完美交融。往来市民自发围拢,孩子们跟着节奏摇摆,外地游客即兴起舞,休闲广场瞬间变成充满活力的文化乐园。这种“零距离”的演出形式,打破了艺术与大众之间的隔阂,让北疆文化以最鲜活的方式触到观众。在甘肃兰州,从黄河楼前的临水而歌到石佛沟景区的林间起舞,从兰州老街的烟火舞台到水车博览园的实景演绎,演出覆盖了不同场景、不同群体,既有游客的驻足观赏,也有商户的搬凳聆听。“接地气,听着心里暖洋洋”,老街商户张燕的评价,道出了乌兰牧骑演出最动人的特质,不追求华丽的舞台效果,只专注于用真情实感打动人心。

  在北京八达岭长城,这场跨越六十年的文化之约更显厚重。1964 年,乌兰牧骑初登北京舞台,以质朴真挚的表演打动全国。如今,新一代队员在长城之巅续写传奇,《歌唱祖国》的旋律引发全场大合唱,从白发老人到稚嫩孩童,歌声与风声交织,成为最动人的爱国表达。这种扎根基层的演出理念,让乌兰牧骑超越了“文艺队”的单一身份,成为深入基层的“文化服务队”与传递正能量的“红色宣传队”,也让“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六十年时光中愈发坚定。

  文化交融,跨地域传播中的北疆表达

  北疆文化兼具草原的辽阔豪迈与民族的多元包容,而乌兰牧骑则是承载这份文化的最佳载体。此次巡演沿黄河溯流而上,跨越宁夏、甘肃、北京三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不同文化土壤中播撒北疆文化的种子,实现了地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黄河作为母亲河,串联起了不同地域的文化记忆。在兰州,乌海乌兰牧骑以奔流黄河为背景,悠扬的马头琴与黄河水交织,《敕勒歌》的旋律在黄河楼间回荡。来自陕西的游客王贺感叹:“在黄河边听北疆歌曲,感觉两个地方的文化一下子连在了一起。” 这种以黄河为纽带的文化对话,让北疆的草原风情与西北的黄河文化相互滋养,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共鸣。在银川,北疆的歌舞与玉皇阁的塞上古韵相遇,流动的民族服饰与静态的古建筑相映成趣,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了跨越地域的沉浸式体验,让北疆风情在古城的文化土壤中落地生根。

  在北京,长城这一象征民族精神的文化地标,为北疆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表达平台。歌舞《我们是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展现了北疆各族儿女的精神风貌;舞蹈《碗・筷》传递着北疆文化的生活智慧;经典歌曲《牧民歌唱共产党》引发全场共鸣。这些节目既保留了蒙古族长调、马头琴演奏等原生态艺术形式,又融入了新时代元素,让北疆文化既有“原生态”又有“新创意”。北京市民葛大成的感慨颇具代表性:“几十年过去了,新一代乌兰牧骑演员继承并发扬了原生态的表演形式,我感到非常高兴。” 这种坚守传统和与时俱进的平衡,让北疆文化在跨地域传播中既保持了本色,又赢得了不同观众的认可。

  文脉传承,六十年风雨中的使命担当

  乌兰牧骑的六十年,是一部坚守初心、传承使命的奋斗史。1965 年,3支乌兰牧骑队伍历时 7 个半月,走遍 27 个省、市、自治区,演出近 600 场,服务观众上百万人次,用 10 万多公里的行程,在新中国文艺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六十年后,乌海乌兰牧骑接过先辈的接力棒,以“北疆文化神州行”为契机,继续践行“红色文艺轻骑兵”的使命担当。

  这种传承,首先体现在精神内核的延续上。从六十年前的“深入基层、服务人民”到如今的“扎根生活沃土、传递正能量”,乌兰牧骑始终把群众需求放在首位。巡演中,队员们秉持“一专多能”的素养,唱歌、舞蹈、乐器演奏信手拈来,无论是广场上的即兴演出,还是景区里的互动表演,都展现出过硬的专业能力和亲民的服务态度。副团长白思宇所言的“搭建起连接北疆与兰州的交流桥梁”,乌兰牧骑既是文艺的传播者,更是文化的使者、情感的纽带。

  这种传承,更体现在时代使命的拓展上。新时代的乌兰牧骑,不仅要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更要担当起弘扬爱国情怀、促进民族团结的重任。在北京长城的演出中,《歌唱祖国》的大合唱跨越了年龄与地域的界限,成为联结情感的精神纽带。在各地的演出中,队员们用歌舞讲述草原儿女的家国情怀,让北疆文化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正如副团长刘星所说:“今天在长城上同唱《歌唱祖国》,既是向历史致敬,也是把新时代草原儿女的家国情怀讲给更多人听。” 这种将文化传播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实践,让乌兰牧骑的使命担当更具时代意义。

  从北疆草原到长城之巅,从黄河之畔到塞上古城,乌兰牧骑的六十年巡演之路,是一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诗篇。这支“红色文艺轻骑兵”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以扎根基层的演出形式、兼容并蓄的文化态度、与时俱进的使命担当,让北疆文化在跨地域交流中绽放时代华彩。

  策划:周长翔

  监制:刘霄

  文案:刘睿睿

编辑:梁波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