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酸奶浸泡裁剪的牛皮。

精致的马鞍。

阿拉坦巴根镶嵌金属装饰。

组装鞍鞒鞍板。

马鞍制作。
晨光铺洒在乌兰毛都草原,阿拉坦巴根的马鞍工坊里响起驼骨刀与沙地柳木的细语。木屑簌簌落下,渐渐显露出鞍桥上流畅的曲线——那是札萨克图马鞍的灵魂,遵循着“三圆二平一合”的祖训,让百年老木与马背达成天人合一的默契。
在这片辽阔的草原上,马鞍是牧人与骏马间的纽带,阿拉坦巴根祖孙三代坚守传统技艺,将草原的辽阔刻入木纹,把牧人的豪情拧进皮绳。
札萨克图马鞍,凝聚着木工、刺绣与金属锻造等多种工艺的智慧。选料讲究,制作精良,既舒适又耐用。2025年,札萨克图马具制作技艺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阿拉坦巴根是这项技艺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受爷爷和父亲的影响与传授,他从小学习马鞍制作技艺。“我们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我喜爱马鞍。”他轻抚父亲用了30年的马鞍,眼中闪着温润的光。那鞍桥上的每一道划痕,都诉说着草原上的故事。
札萨克图马鞍以沙地柳木或榆木为原料,严格遵循“三圆二平一合”的准则,历经选材、蒸煮、雕琢等十二道工序。马鞍与马脊完美贴合,四部件严丝合缝;马镫、马钉以青铜或银鎏金打造,饰以云纹等游牧图腾;褡裢以牛皮为底,绣制八宝纹、云纹等图案。每一具马鞍,都是草原文化的立体画卷。

阿拉坦巴根(左二)与学员拉伸捎绳(熟皮子)。

阿拉坦巴根的妻子在马鞍垫子上精心刺绣。

阿拉坦巴根向游客展示札萨克图马鞍艺术品。
“马鞍想要舒适,坐起来不劳累,鞍垫一定要做得结实,配色也很考究。”阿拉坦巴根79岁的母亲扎力玛,是札萨克图刺绣兴安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他最好的帮手。扎力玛布满皱纹的手指捏着银针,在靛蓝色鞍垫上游走,卷草纹与云纹如流水般舒展。阿拉坦巴根伏在母亲膝前,望着母亲手中的鞍垫说:“母亲绣的鞍垫配上我制作的马鞍肯定好看。”
2019年冬天,当发现苏木里再无人能完整制作传统马鞍时,他在苏木政府帮助下开办了马鞍制作工坊。彼时,随着牧民生活方式的转变,马鞍正从生产工具变为文化符号。
阿拉坦巴根选择让传统与时代对话,他在抖音、快手及微信视频号等平台积极宣传,利用电商线上销售,让订单从草原延伸至都市。如今,他们的马鞍不仅销往内蒙古各地,还远至北京、吉林、甘肃、云南。就连呼伦贝尔市海东青骑警队的马鞍,也出自这座草原工坊。

安装马鞍垫子。
2021年,工坊通过召开培训班、订单回收创收30万元,带动5户农牧民就业,户均年增收7000元。“我们定期招收学徒,既帮助牧民就业,更让技艺传承。”阿拉坦巴根介绍,工坊现有4名制作工人、2名学徒,“希望越来越多人了解并喜欢札萨克图马鞍。”
当夕阳为工坊镀上金边,阿拉坦巴根总会细心擦拭那柄祖传的驼骨刀。刀柄上缠绕的皮绳已磨得发亮,如同他守护的技艺,在岁月流转中愈发温润坚定。这是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他找到了那条通往未来的路。(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王磊 高辉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