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广玲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阅读最初的模样。素读,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却蕴含着阅读的本质。它摒弃我们被功利浸染的阅读习惯,让我们重新找回与文字相遇时的那份纯粹与感动。
当我们放下“这本书能带给我什么”目的性时,阅读就变成了一场真正的精神相遇。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所以能够打动我们,正是因为我们在素读时,与诗人产生了心灵的共鸣。那一刻,东篱的菊花不再只是文字符号,而是成为我们可以共享的生命体验。这种体验不需要通过分析诗歌的格律,或探讨诗人当时的背景来获得,它直接而纯粹,就像阳光照进心房。
素读的本质,是一种朴素的阅读方式。它不需要对文本的即时理解,不急于寻找标准答案,更不刻意追求阅读的“有用性”。这种不带任何预设的阅读方式,让我们得以摆脱思维的束缚,真正走进文字的世界。素读的价值在于它的“无用之用”。表面上看,这种阅读方式似乎没有产出,没有读书笔记,没有可以炫耀的谈资,甚至可能读完后,很快就忘记了具体内容。但正如庄子所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素读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它给予我们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气质,一种面对纷繁世界时的从容定力。
素读需要一种“浪费时光”的勇气。同样,当我们允许自己“浪费”一个下午,只是单纯地沉浸在文字的韵律中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精神的深呼吸,不需要设定时间,让阅读变得更加自由自在,素读就是单纯地为了阅读,就是要找回那些在过度解读中失去的文字本真。素读是一种文化记忆的传承方式,古代的私塾教育强调背诵经典,这种看似机械的学习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深层次的素读。当孩子们反复诵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时,他们可能并不理解诗歌的深意,但汉语的韵律之美已经悄然融入了血脉。
现代教育过分强调阅读的实用性和工具性,使阅读变成了信息的攫取和知识的搬运。我们教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要求他们在阅读后必须有所收获。这种功利化的阅读训练,虽然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却让阅读失去了最珍贵的愉悦感。素读就是要让阅读重新成为精神的享受而非负担。素读并不需要特别的技巧,可以选择一首诗、一段散文,甚至是一页小说,放慢阅读速度,让目光在字里行间漫步,不必急着理解,只需感受文字本身的质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反复地素读,文字会自然而然地内化为我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这种对文字本身的敬畏,正是素读所倡导的态度。
我平时喜欢写作,常常会花很多时间构思和推敲。为了提高写作水平,我经常在网上查找资料,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但这种带有明确目的的阅读,慢慢变成了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让我渐渐体会不到阅读本身的乐趣。时间一长,阅读反而成了一种负担,让人感到疲惫不堪。
于是我开始尝试在晚上随意阅读,有时从书柜里随手抽出一本书,站着读,躺着读,没有任何时间限制和目标要求。这样的阅读方式,让我重新体会到了阅读的快乐。素读让我们重回阅读的本真,它不追求阅读的数量,而注重阅读的质量,不强调即时的收获,而看重长期的熏陶。当我们能够为一首诗的韵律而驻足,为一个句子的优美而感动时,我们就重新找回了阅读最初的快乐。
素读之“素”,是素朴,也是素心。这种看似无为的阅读方式,恰恰是最深刻的修为。素读就是这样一种沉淀的过程,它让阅读从知识的索取回归为精神的呼吸,让我们在文字中寻找心灵的栖息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