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生
那是一个初秋的傍晚,秦婉莹在教室里批改作业,窗外的萨日朗花开得正盛,橘红色的花朵在阳光下闪烁着柔和的光。
秦婉莹清楚地记得5年前,她第一次来到科尔沁草原孟根塔拉牧场小学的情景。那时她刚从师范大学毕业,怀着一腔热血报名去边远牧区支教。从此,秦婉莹踏上了5年支教的路。那天,她先是坐汽车,后又换乘牧场的皮卡车。路两旁的萨日朗花竞相斗艳,似在欢迎她的到来。经过一天的颠簸,傍晚时分来到简陋、整洁的校舍。
让秦婉莹震撼的是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
那天放学后,秦婉莹作业还没批改完。五年级的高娃抱着一束萨日朗花跑进教室,“老师,送给你。妈妈说你要走了,是真的吗?”高娃眨着大眼睛,声音里带着几分不安。秦婉莹接过花,闻着淡淡的清香,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答。
没错,按照计划,秦婉莹的5年支教结束后,将去城里的重点中学任教。
可是……
秦婉莹抬头看了看这间由场部仓库改造的教室。墙上贴着孩子们一起制作的手工作品,角落里放着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多肉植物,黑板旁还挂着去年教师节孩子们送的画。
就在前天,牧场的那顺爷爷专门来找她,“秦老师,我们知道留不住你。但这5年,孩子们的变化大家都看在眼里。以前村里没有几个孩子能考上旗里的中学。你要是能再多留几年……”
秦婉莹没有当场答应,只说需要时间考虑。
放学后,秦婉莹沿着通往场部的道路慢慢走着。经过达古拉奶奶家时,老人正在院子里晒蘑菇。“秦老师,听说你要走了?”达古拉奶奶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我孙子乌力吉以前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现在都能给你写信了。放了学,他主动写作业,还帮我打扫院子。”
再往前走,遇到了正在修自行车的那木吉大叔。“秦老师,我家的满都海说想考大学,当像你一样的老师。这孩子以前可从来没想过这些。”
遇见的每一个人,每一句话,都像一块石头,压在秦婉莹的心上。
夜幕降临,秦婉莹坐在宿舍里,翻看着这5年来的照片。第一年和孩子们的合影,那时她还留着长发,孩子们都怯生生的。后来每一年的照片,都可以看到她和孩子们的变化。特别是去年毕业的那批学生,有几个已经考上了旗重点中学。
桌上放着两封信。一封是城里中学的录用通知,条件优厚;另一封是孩子们集体写的,字迹歪歪扭扭,但每一笔都透着真挚:“老师,我们想继续跟你学习知识。”
秦婉莹想起上个星期发生的一件事。三年级的阿木尔发烧了,但坚持来上课,说是怕落下功课。她劝孩子回家休息,阿木尔却摇摇头说:“老师,你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我要珍惜每一堂课。”
这句话一直萦绕在秦婉莹心头。
夜深了,秦婉莹走出宿舍,抬头看着星空。5年前,她第一次看到这么清晰的星空时,激动的差点哭出来。如今,这片星空已经熟悉得像老朋友一样。
秦婉莹想起大学时康教授说的话:“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5年来,她见证了太多这样的时刻,那个曾经沉默寡言的小女孩第一次举手回答问题;那个调皮捣蛋的男孩第一次主动帮助同学;那个总觉得自己笨的学生第一次考了满分。
“秦老师!”一个声音打破了夜的宁静,是高娃和几个同学,提着自制的灯笼跑来。“我们发现你宿舍灯亮着,就知道你没睡。”孩子们围坐在她身边,七嘴八舌地说着学校的趣事,说着对未来的憧憬。高娃悄悄拉住她的衣角:“老师,你能不能不走?我们都喜欢你。”
那一刻,秦婉莹突然明白自己的选择。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种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这5年来,她种下的种子正在发芽,需要有人继续呵护他们成长。
第二天清晨,秦婉莹早早来到学校。那顺爷爷已经等在那里,眼里满是期盼。
“那顺爷爷,我想好了!”秦婉莹微笑着说:“我留下来。”
那顺爷爷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紧紧握住她的手。稍后他说:“秦老师,你是科尔沁草原上的萨日朗花,孟根塔拉牧场的牧民们欢迎你留下来……”
当孩子们陆续来到学校时,秦婉莹站在教室门口,像往常一样迎接他们。当高娃怯生生地问她是否真的要离开时,她弯腰摸摸孩子的头:“老师不走,老师会一直陪着你们,直到你们都考上大学。”
秦婉莹的话音刚落,孩子们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涌了出来。
教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声,孩子们的脸上绽放出比萨日朗花还要灿烂的笑容。
窗外,萨日朗花开得正艳。秦婉莹知道,自己的选择就像这花一样,虽然生长在贫瘠的土地上,却能绽放出最美的色彩。教育是一场漫长的耕耘,而她愿意做那个默默耕耘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等待更多的花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