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北疆文化 > 多彩非遗

影像非遗 | 草原舞韵续新篇

   “注意肩部动作,抖动幅度不宜太大,但要灵活。”午后的阳光斜斜地洒进教室里,萨吾尔登额济纳旗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乌日嘎正在和同伴排练舞蹈节目。

  乌日嘎展示萨吾尔登动作技巧。

  萨吾尔登,一门承载着土尔扈特蒙古族千年记忆的舞蹈艺术形式。2021年,经额济纳旗申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名录。

  “你看这个动作是在模仿少女一手持镜、另一只手梳理头发;两只手叠在一起由内向外翻转,是在模仿牧民劳作时解绳子的手势。”乌日嘎边示范边讲解,萨吾尔登的每一个动作,都来源于牧民的生活。

  “过去牧民在蒙古包欢庆那达慕,空间有限,所以萨吾尔登多以上肢动作为主。陶布秀尔琴声一响,大家围在一起就能起舞。”乌日嘎说。

  萨吾尔登深受幼儿园小朋友的喜爱。

  作为当地独特的舞蹈艺术,萨吾尔登并不是只有少部分传承人才会的“老技艺”,而是登上更大赛场、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心头好”。

  来自各行各业的女性因为相同的爱好聚在一起排练。

  老师指导舞蹈动作。

  展示参加舞蹈比赛的服装。

  在今年夏天举办的“舞动北疆”——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广场舞大赛上,由额济纳旗的萨吾尔登爱好者们编排表演的舞蹈作品《居延舞梦·胡杨千韵》斩获“最佳创意奖”。看着萨吾尔登在今天依然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乌日嘎对它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大的信心和更深的期盼:“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萨吾尔登,把它融入到文艺演出、广场舞等日常生活中,我觉得特别开心,我希望大家不仅能够会跳萨吾尔登,还能够读懂它‘来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的深刻内涵。”

  萨吾尔登爱好者们参加“舞动北疆”——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广场舞大赛。

  正如乌日嘎所言,非遗保护传承,重在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近年来,非遗进社区、进学校、进景区……阿拉善盟一系列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质升级,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各个层面,全社会保护传承和传播弘扬非遗的积极性大大增强。

  额济纳旗乌兰牧骑队员在胡杨林景区教授游客萨吾尔登。赵勇强 摄

  如今,每到下午额济纳旗的广场上、社区里,总能看见跳萨吾尔登的身影:老人们带着孩子踩节奏,年轻人跟着音乐学动作,偶尔还有游客停下脚步,跟着比划两下。阳光透过枝丫,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影子,与舞步交织在一起,绘出一幅幸福生活的美好画卷。

      非遗小知识

  萨吾尔登是卫拉特蒙古族四部之一的土尔扈特部世代相传的自娱性民间舞蹈,是融歌、乐、舞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无固定场地,参与人数、性别、年龄不限,它可以根据个人掌握的舞蹈套路和技能,自由组合即兴表演,不像其他舞蹈那样对节奏、节拍、旋律与动作的融合和整齐划一有特定要求。民间流传的12种萨吾尔登基本动作,或源于套马、擀毡,或表现妇女照镜、描眉、梳辫等日常生活。

  20世纪80年代早期,萨吾尔登常在家族聚会、那达慕、婚庆等重大喜庆节日活动时表演,如今成为群众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主要广场舞形式之一。  

  总策划:王笑铁 

  总监制:刘婧

  执行策划:吉莉 刘晓冬 燕轶群 

  执行监制:孙一帆 崔楠 韩卿立 于涛 刘晶晶

  摄影:孟和朝鲁

  采写/配音/编辑:李超然

  摄像/剪辑:程英军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