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人物:郑樵
内蒙古新闻网  18-11-08 15:07  【打印本页】  来源:乌兰察布日报

  字号:字渔仲;别称夹漈先生

  生卒:1104年—1162年

  朝代:两宋

  籍贯: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

  简评:史学家、校雠学家

  人物生平

  ◎少年向学

  1104年,郑樵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由于先辈是当过小官的读书人,郑樵从小就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而其读书资质异于常人,能说话便想读书,三岁开始识字,六岁能日诵万言,七岁能援笔作文,九岁能通《五经》,有神童的美誉。

  1119年,郑樵父亲郑国器在从太学回家,半路上病逝于苏州,年仅十六岁的郑樵冒着酷暑徒步赶往苏州护送父亲的灵柩回乡,归葬于莆田越王峰,并在父亲墓侧筑草庐守孝兼读书,并立下毕生读书治学的远大抱负。由于家道中落加上父亲新逝,郑樵的生活过得很清贫。为了克服家贫无书读的困难,他背上行囊,四处向藏书人家借读,长年累月如此。

  1124年,郑樵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建起南峰书堂,与弟弟一起读书其中。次年,郑樵将书房迁至夹漈山的芗林寺。

  ◎著书坎坷

  1126年,北宋受到金兵侵犯,郑樵和从兄郑厚接连两次联名向枢密院事宇文虚中上书,陈述二人的抗金的意志和才能,虽然得到宇文虚中的赏识,但由于当权者畏敌如虎、无所作为而未得偿所愿。郑樵由此看透了仕途,决心放弃科考应试而以布衣身份为国家写一部集天下书为一体的著作。

  1132年,郑樵在芗林寺旁筑修史堂,以作为修史著书之地,并把自己的学问加以分门别类,然后依类著述新书,准备进呈朝廷,以此求得朝廷对他修撰《通史》的支持。

  1138年,郑樵在《寄方礼部书》中明确向提出了自己著《通志》的愿望。这时,郑樵得到抗金派宰相赵鼎、张浚等人的赏识而被推荐给宋高宗。但由于秦桧当权,赵鼎等人很快被排斥迫害。自此,在秦桧当权的16年时间中,朝廷曾接连三次下禁令严禁私人修史,违者以“擅修国史”罪论处,增加了郑樵著《通志》的难度。

  ◎四次献书

  1146年年五月,郑樵首次到京献书,1147年初还乡。不久,郑樵胞弟郑槱、幼子郑惕和妻子陈氏相继逝世。

  1148年十一月,郑樵忍受着精神上的沉重打击,背起新著的140卷书徒步千里到杭州欲献给朝廷,这是郑樵第二次到京献书。但一开始郑樵没有见到宋高宗,也得不到朝廷准许他续著的公文,数月后所献之书才得以“诏藏秘府”。

  1149年春,郑樵归还,之后把书房搬迁到夹漈山主峰侧的高山虚谷中,并在夹漈草堂中开始著述《通志》。

  1157年,郑樵写出《通志》初稿,全书共200卷、600多万字。由于王纶、贺允中、汪应辰等人举荐,郑樵得以入京受到宋高宗的召对。

  1158年二月,郑樵应高宗召对,这是郑樵第三次入京献书。郑樵上殿奏言:“臣处山林三十余年,修书五十种,皆已成。其未成者,臣取历代之籍,始自三皇,终于五季,通为一书,名曰《通志》。参用马迁之体而异马迁之法,谨摭其要览十二篇曰《修史大例》先上之。”帝曰:“闻卿名久矣,敷陈古学,自成一家,何相见之晚耶?”郑樵请求回归山林著述《通志》,以便早日把《通志》献给朝廷,于是说:“臣是麋鹿之性,草茅小民,终爱山林,还请陛下体谅。”宋高宗下旨授郑樵为右迪功郎,主管尚书省礼、兵部架阁文字,郑樵竭力请求回到山林继续著书,后因御史叶义问弹劾而以监潭州南岳庙的祠官回夹漈山抄正《通志》。

  1161年,郑樵带着200卷、近700万字的《通志》,步行两千里来到临安,进《上殿通志表》,这是郑樵第四次献书。恰好宋高宗前往建康,郑樵无缘得见,只得一道诏书,升他为枢密院编修,兼权检详诸房文字,并允许他入秘书省翻阅书籍。不久,郑樵又遭受谏官弹劾,虽未受到贬官,却被禁止到三馆翻阅图书,郑樵因此悲愤难忍,因而病倒。

  主要成就

  ◎史学成就

  ①其史学以“会通”为极致,是司马迁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通史家风的继续。

  ②有意在《通鉴》政治史、《通典》制度史之外,向学术专史和百科全书这一方向发展的。

  ③把《星数》《五行》《医方》等单独分开,各自成为自然科学的重要一支,客观上促进了人们对于自然科学的重视,扩大了史学研究范围。

  ◎天文地理

  在天文学上,郑樵在科学不甚发达之时主张按图观测,使人知天,以行四时,一扫伪《星经》及所谓《鬼料窍》之讹;地理学上,在其特重川源和分水岭的观点比较接近科学,饶有实践意义的。

  ◎目录校雠

  《通志》二十略中的《艺文略》《校雠略》《图谱略》《金石略》是郑樵研究目录学理论和实践的总结。其中《校雠略》评述了历代各家目录,总结了自刘向、刘歆以后千余年目录学的实践工作,提出了不同于前人的观点:①在目录的著录方法和范围上,指出不能“只记其有,不记其无”,应将书、图兼书,通录古今,不应遗漏亡佚之书,以便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②在图书分类理论上提出“类书犹持军也,若有条理,虽多而治;若无条理,虽寡而纷”,“若无部伍之法,何以得书之纪”,“书籍之亡者,由类例之法不分”。③在解题和编目上,认为“书应有释者,有不应释者,不可执一概之论”,即使对应释之书,也不能泛泛而谈,提出了“泛释无义”的原则;提倡编次目录要著录全面,一书中如有多种学科,应分别标出名目,编次应分先后。这些从理论的高度阐明了类例可以剖析学术源流的思想,为清代目录学家章学诚著《校雠通义》把古典目录学研究推向高潮打下坚实基础。

  ◎动植物学

  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郑樵提出了一套接近于现代研究动植物方法的动植物研究方法:①重视动植物的“释名”和“识名”;②主张深入实地观察和采访;③主张书本理论与田野实践相结合;④明确图谱对动植物研究的重要作用;⑤重视前人经验,但不盲从。

  轶事典故

  ◎日读万卷书

  郑樵很早便发愤要读尽天下的书,但没过多久家里的书就被他读完了,于是他便到兴化军治莆田城里借书看。当时的莆田是全国有名的藏书的地方,方家、林家、吴家都有藏书楼。郑樵到这些藏书家里请求借阅图书,不多久,城里的书他都看遍了。这时,他听人说,城外延寿桥头有一个“万卷楼”,藏书很是丰富。主人姓方,极喜人家登门借阅图书,不过不能借走,所以,许多人都自带粮食,到“万卷楼”读书。

  郑樵听人说了以后,就决计到“万卷楼”读书。他足足带了三天的粮食,徒步走到延寿桥头方家。主人知道郑樵的来意,便好好地招待了他一番。

  第二天,郑樵吩咐把书搬到延寿桥头来。只见他把一本本书排在桥板上,让风翻动。就这样一页又一页,一本又一本,不到一天工夫,郑樵便说把万卷书读完了。主人感到很奇怪,疑心郑樵欺骗他。郑樵说:“我不但看完你的书,还把书上的毛病,用指甲做下记号。”主人不信,翻开几本书查看查看,果然都有指甲划下的记号,不得不甘拜下风。

  ◎朱熹访郑樵

  据说,朱熹要到闽南去做官的时候,路上经过兴化军。这一天,他到了萩芦江口,只见山势磅砣,龙狮对峙,心想:“龙狮守江口,江上必有圣人!”于是停了下来。朱熹找到一个村民打听过后才知道这里是兴化县广业里下溪村,这里有一个叫郑樵狂生,自号溪西先生,此时正在对面的夹漈山上结庐隐居,朱熹知道郑樵应该就是圣人了,于是打算去拜访。再次打听后知道这里到夹漈山上还有十多里的山路。朱熹有些犹豫,思索了一翻后还是决定到夹漈山上去。

  朱熹在溪西借住一宿,第二天一早便上路。过了山涧,爬过山巅,好不容易才登上夹漈山。只见山峰顶处,展现一片小盆地,三间草堂隐在树林里。他忘了疲倦,两步作一步地走了过去。

  郑樵一见来了贵客,不敢怠慢,赶忙准备接待一番。只见他恭恭敬敬地端出一盘生姜和食盐,自言为‘山珍海味’。朱熹本来莫名其妙,以为郑樵傲慢,但一看草堂的环境便明白了郑樵的处境,对郑樵的刻苦钻研越发敬佩起来,这一顿饭吃起来便觉得特别有滋味。吃过饭后,两人不由得扯起他们的志趣,谈论古今,不觉太阳已经偏西了。朱熹看时间不早,便告辞下山。郑樵送到门口,两手深揖,目送朱熹下山。朱熹的影子已经被山遮住了,郑樵还深揖不动,估计朱熹已经过了澳柄岭,才回到草堂里去。

  ◎延寿桥毁书

  郑樵和朱熹都写了一本《四书注》,相约在某年正月一同到临安(杭州)献书。朱嘉知道郑樵学问渊博,怕自己的书不被朝廷采用,便不守约而提早一个月到临安献书。宋高宗看了朱熹的《四书注》,便御笔命令刻印,颁行全国。郑樵对此并不知情,所以依约到临安去献书。受高宗翻了翻郑樵的《四书注》,确实比朱嘉注本好。不过,他已经御令颁行朱熹的《四书注》,便不能再要郑樵注本了。于是,宋高宗便对郑樵说道:“朕阅尔书,内容深奥,不如朱熹所注简明扼要。”说完便把书掷还给他。

  郑樵一看自己几年心血,宋高宗没有认真翻一翻就不采用,心里很是气愤,于是一气之下便把自己写的书都沉到延寿桥底下去。所以,郑樵写的书除官府推荐刻印通行的以外都失传了。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