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卧游图册之设色杏花
乾隆御笔《杏花图》
杏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二月花神。因着人生际遇的不同,文人们面对杏花,也生出千差万别的感慨:礼赞春天有“红杏枝头春意闹”;游春赏春有“沾衣欲湿杏花雨”;思乡伤别有“一汀烟雨杏花寒”;金榜题名有“日边红杏倚云栽”;超俗孤傲有“绝胜南陌碾成尘”……那一首首流传千古的名篇里,有着作者最深的感悟、最浓的情感,或直抒胸臆,或浅唱低吟,千回百转间,直让人忘却今夕何夕。
壹
红杏枝头春意闹杏花与春去春来
“铁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如果说梅花是报春的使者,杏花的“嫁东风”则意味着春天的正式来临。叶绍翁“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白居易“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都描绘了春天里杏花的风情。然而,随着春的离去,杏花也慢慢凋零,花开时的绚丽灿烂和花落时的凄楚悲凉,让人不由得生出感慨:光阴易逝不由人,花开花落总无情。
春色方盈野,
枝枝绽翠英。
依稀映村坞,
烂熳开山城。
好折待宾客,
金盘衬红琼。
——(南北朝)庾信《杏花》
庾信诗以杏花写春景,色彩斑斓,情调舒畅。“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淡远的春绿与灿烂的杏红,点染出浓郁的春意。“依稀映村坞,烂熳开山城”,火一般的杏花,或在远村若隐若现,或在近处艳丽夺目。“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金色盘子衬得杏花如同红琼(美玉)一般,传达出生机盎然的春意。明代杨慎谓“庾信之诗,为梁之冠冕,启唐之先鞭”,此诗亦是以“杏花”入诗的滥觞。
东城渐觉风光好,
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
——(宋)宋祁《玉楼春·春景》
宋祁因“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而名扬词坛,被世人称作“红杏尚书”。此词上阕写景:春水如纱、杨柳如烟、寒气轻微、红杏盛开,衬托浓浓春意。这场“热闹”,是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礼赞,是对满眼繁春的流连,一“闹”字将烂漫的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下阕由景如情,慨叹浮生若梦、苦多乐少,不若趁着大好时光及时行乐。“劝斜阳”“留晚照”意境清新隽永,充满对光阴的珍惜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北山吹雨送残春,
南涧朝来绿映人。
昨日杏花浑不见,
故应随水到江滨。
——王安石《暮春》
此诗呈现的是一幅萧索的暮春之景,风雨送残春、落花坠流水,昨日还春意正浓、花开正艳,今日便被“雨打风吹去”,用随流水而逝的杏花表示对春天逝去的黯然神伤,正是“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
贰
一生心事杏花诗杏花与悲欢离合
古人喜欢托物言志,借花咏情。花红易逝,红颜易老,如同人生的悲欢离合,花犹如此,人何以堪?
苏溪亭上草漫漫,
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
一汀烟雨杏花寒。
——戴叔伦《苏溪亭》
溪边亭畔,青草遍地,东风吹拂,谁人斜倚阑干?燕子不归,春光将尽,迷蒙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杏花也失去了丽日晴空下的艳丽容光。全诗都在写景,然而正如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人间词话》),倚阑干的人,是《西洲曲》里的那个女子吧?“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游子不归,红颜将老,女子不禁悲从中来。凄风苦雨中憔悴的杏花,烘托出美人迟暮的惆怅与哀愁,情景交融,情韵悠长而隽永。
遮莫江头柳色遮,
日浓莺睡一枝斜。
女郎折得殷勤看,
道是春风及第花。
——(唐)郑谷《曲江红杏》
清乾隆进士彭元瑞自题书斋联的上联为“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古时乡试在八月桂花开时,中举有“蟾宫折桂”之说。而会试是在二月早春杏花开时,所以诗中女子满心欢喜,称折得的杏花是“春风及第花”,隐喻女子心中希冀夫婿考试及第,以便春风得意。唐代诗人高蟾的“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上高侍郎》),“碧桃”“红杏”争相盛开,可谓春风得意,比拟士子的无上荣光,“和露种”“倚云栽”,可见圣宠优渥、风光无限。同时,因为“杏”谐音“幸”,杏花也常作为幸运之兆,如宋梅尧臣《一日曲》:“一心思杏(幸)子,便拟见梅(媒)花”。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作此诗时已六十二岁,这是他在故乡山阴赋闲五年后被起用进京朝觐、客居临安时所作。首联以薄如蝉翼的轻纱来比喻世态人情,“客京华”表明自己只是等候召见,“谁令”故作反诘,表明诗人仍有抗金救国的愿望才愿意“客京华”。颔联写诗人听着一夜的春雨,想着明早深巷里应该还会有人叫卖杏花,一夜无眠的诗人,忧心的是家事国事天下事,江南的淡雅春意无法带给他慰藉,明媚的春光更平添了他的忧伤和落寞。
同样以杏花来抒写人生悲欢离合的诗词还有很多。如唐温庭筠的“香灯伴残梦,楚园在天涯。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碧涧驿晓思》),子规的哀鸣、满庭盛开的杏花让宿于旅途驿馆的作者心中翻动着羁愁归思,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南宋词人陈与义的名句“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回忆二十多年的洛中旧游,饱含无限国事沧桑、知交零落的悲慨情绪。
叁
绝胜南陌碾成尘杏花与人生志趣
“书画琴棋诗酒花”为古代文人的“开门七件”事,他们对花的喜爱,既包含对“花”形色之美的欣赏,又在花开花落中找到自身情感、生命、志向等的共鸣:在花的枯荣中体悟到生命盛极而衰的事实,在花的品格中观照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有了林逋的以梅为妻,有了周敦颐的“独爱莲”,有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一陂春水绕花身,
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
绝胜南陌碾成尘。
——(北宋)王安石《北陂杏花》
此诗前两句写景状物,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花树,满树繁花竞相开放,满池花影摇曳迷离,极言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后两句托物言志,褒扬北陂杏花品性之美。纵使被春风吹得落英缤纷如雪,也胜过南陌被碾成尘的杏花。若说“北陂”是远离浮世喧嚣的隐逸处,“南陌”则是熙来攘往的名利场。北陂杏花即使零落,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南陌的杏花要么任人攀折,要么被碾成尘土而满身污秽。若说南陌杏花是邀功请赏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的自我人格的象征。联系王安石生平,两次拜相又两次被罢免,无奈退隐半山,却始终不改政治理想和人格操守。北陂杏花,正是诗人高洁品质的寄托。“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在其诗《暮春归故山草堂》中,也通过杏花和幽竹抒发自己的人生志趣。“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描绘了诗人清高淡泊的品格和操守。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
——(唐)王维《春中田园作》
作为山水田园诗代表作家之一,王维的诗多借咏山水田园,或宣扬隐士生活,或隐喻佛教禅理。此诗描绘了春天田园里欣欣向荣的景象:屋上有一只春鸠随着春天的到来在鸣叫,村落旁大片杏花开得雪白。手持斧子去整理桑树长长的枝条,扛起锄头去察看泉水的源脉……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敏锐感受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王维晚年居于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纷乱的杏花让隐居的他心生田园之乐,杏花开在村边,也开在他的心头。在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里,“杏花村”俨然已成为古代文学作品中代表田园风光的一个典型意象。
(据《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