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北疆文化 > 北疆文博

文物会说话56|“百年鸳鸯龙”!世界恐龙家族新成员+1

  我们出生于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早期,2021年,被发现于阿拉善左旗的毛儿图—大水沟。被发现时我们的骨架较完整,且相邻。经考古人员潜心研究,得出我们为较小型的窃蛋龙类新类群,我们体长不足1米,有一双长长的后腿,是一种灵巧的小恐龙。由于化石标本中我们是两个个体,故以“鸳鸯”作为属名;而“百年”则是纪念窃蛋龙类恐龙命名100周年。我们的“出生”揭示了早期窃蛋龙类的形态特征,丰富了窃蛋龙类早期演化历史的认识。

  ——来自百年鸳鸯龙的自述

  文物详解

  11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在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透露,2021年,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科研人员在阿拉善左旗的毛儿图—大水沟野外考察点发现两具较完整且紧邻的恐龙骨架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科研人员通力合作、潜心研究,发现两具恐龙骨架化石为窃蛋龙类恐龙新类群,并命名为“百年鸳鸯龙”。

  经研究,“百年鸳鸯龙”形态学特征组合区别于其他已知的窃蛋龙类成员,代表了一个较小型的窃蛋龙类新类群。在此之前,大部分已知的窃蛋龙类都来自于晚白垩世,而早白垩世的种类比较少、分布也基本局限在辽西地区的热河生物群。这次发现的“百年鸳鸯龙”,为早白垩世窃蛋龙类增添了新的成员,并扩展了早白垩世窃蛋龙类的地理分布。

  “百年鸳鸯龙”体长不足1米,属于小型兽脚类恐龙,是和鸟类亲缘关系比较近的带羽毛恐龙。在骨骼形态上,“百年鸳鸯龙”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后肢很修长,被认为善于奔跑,但是后肢肌肉却不发达,它们可能又不太善于奔跑。“这样的特征组合看似矛盾,却和现代涉禽鸟类一样,‘百年鸳鸯龙’具有涉水习性。这个发现为我们了解恐龙的生态多样性提供了新的证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郝明泽博士说。

  除了骨骼之外,“百年鸳鸯龙”化石中还发现了胃石,表明它们像现代鸟类一样吞食小石子储存在消化道中,帮助研磨食物。目前,“百年鸳鸯龙”研究尚处在形态学研究阶段,头骨化石的骨骼特征还未完全显露。

  监制:李中锋

  文案/制作:魏佩

  资料来源:草原云客户端 人民日报客户端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