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北疆文化 > 北疆文博

北疆文化·文物说|“真容无鉴 ”映真容

《内蒙古日报》(2024年12月24日10版)  

  “真容无鉴 ”映真容

  铜镜在中国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是古人正衣冠、饰面容的生活用品,在中国古代文明的璀璨星河中,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铜镜不仅是古代青铜艺术的珍品,更是一种特殊的传统文化符号。

  金代的铜镜有着精湛的工艺、多样的题材和深刻文化内涵的铭文。虽然金朝与南宋朝在长期对峙中形成了南北分治的局面,但是宋、金并未完全隔绝经济与文化的交流。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以及后续统治者如金熙宗、海陵王等,均大力推行中原文化,使得金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取得了很大进步。金代铜镜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随着中原文化深入金地,中原地区匠人技艺引入,铜镜作为金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具,制作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纹饰主题倾向中原文化特色,题材内容丰富起来。“真容无鉴”铜镜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

  这面铜镜由乌兰察布市文物站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当地征集,现收藏于乌兰察布市博物馆二楼第三展厅。铜镜为圆形,素宽缘,圆形钮。钮外錾四组倒挂金钟花形装饰,两两并蒂,镜背面錾“真容无鉴”四字铭文,形体极具魏晋南北朝风格。镜边缘錾刻“索 丰州录事司官于”八字押记边款。

  “真容无鉴”铜镜的铭文和图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据考证,“真容”二字应为大宋王朝法制内的“去伪存真”之意,“无鉴”二字特指形迹原本、不失原态。

  另外,鉴是古代一种金属制作的盛水大盆,在镜子发明之前,古人常用这种大盆盛水当作镜子,因为鉴可作梳妆打扮之用,所以铜镜发明后,即称“鉴”。《广雅·释器》记载“:鉴,谓之镜也。”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真容无鉴”字间间隔的“倒挂金钟”花形纹在中国文化中有“警钟长鸣”的寓意,提醒人们要有时刻保持警惕之心。靠近镜缘一周,夔(kuí)凤纹与祥云纹相间。凤纹、祥云纹是我国传统吉祥图案,也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表达了吉祥、喜庆、幸福的愿望以及对生命的美好向往。

  “索 丰州录事司官于”押记边款中,“索”字錾刻于“丰州录事司官于”的上方,应为持镜者的姓氏。“丰州”,是地名,即丰州古城,在今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村,辽代属西京大同府管辖,金代为西南路招讨司,元代属大同路管辖。丰州的冶炼技术由隋唐发展而来,传至金代。虽然宋、金对峙,交通断绝,但是丰州境内却保留了许多中原工匠和先进的冶炼技术。“录事司”,是官署名,是金元时期管理城市民政的机构。《金史·百官志》记载:“金置于府,设录事一人,正八品,及六名司吏”。“官于”,是监管铜制品的官吏。

  后来,金朝与南宋朝的经济模式发生了转变,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在互补的过程中融合,铜镜的装饰艺术也形成崇尚自然、世俗化的审美情趣。

  金朝因为缺铜,朝廷曾数次发布诏令,禁止民间私自铸造铜镜,这也是金代铜镜普遍品质较高的原因。人们购买铜镜后,需要在居住地官府设置的专门机构进行检验,并在镜面边缘“錾刻押记”,便于官府日常执法时检查。所以,镜背边缘刻字,是金代铜镜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鉴定具体年代最明显的标志。“真容无鉴”铜镜就是这类刻字铜镜,使用者按照当时的“铜禁”政策,在丰州路录事司进行了检验登记,官府匠人在镜背边缘錾刻了“索 丰州录事司官于”押记,表明该铜镜可以合法使用。

  铜镜由铜、锡、铅等合金制成,比例调配得当才能保证镜子的质量和光泽。金代铜镜铸造工艺精湛,从选材、炼铜、制模到最终的打磨抛光,每一道工序都要求极高,无论是镜面的平整度、光泽度,还是纹饰的细腻度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铜镜,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映照着华夏文明的深厚内涵,“真容无鉴”铜镜不仅是当时工匠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也是研究流行年代及使用地区的宝贵实物资料。

  (记者:高玉璞 通讯员:兰于青)

  【观点】

  民族融合的结晶

  □郑燕

  铜镜从新石器时代末的齐家文化出现以来,经商周发展,至汉唐而盛,到清代西方玻璃镜传入我国前,一直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点打造的日用青铜制品,形制花纹千姿百态,成为古代青铜艺术的珍品。

  铜镜正反两面各有妙趣。光滑、能反射影像的是铜镜正面,背面则有精致图案纹饰。经过岁月的洗礼,曾经光可照人的铜镜正面会锈蚀不清,而背面精致的纹饰却成为艺术瑰宝。

  金元时期的铜镜,背面纹饰特别丰富,通过工艺、铭文、装饰所承载的内涵,体现出铜镜的发展历史,以及在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

  金代铜镜铸造,在保留自身特质的同时融入了中原传统文化,纹饰借鉴汉、唐、宋铜镜图案的同时,又创新出众多新式样图。形制上,除圆形外,菱形、桃形、“亚”字形也纷纷涌现。纹饰种类丰富多样,涵盖龙纹镜、鱼纹镜、花卉镜、人物故事纹镜、款识押记镜、海泊镜、素面镜等。其中,人物故事纹镜多取材于中原地区流传甚广的历史典故与民间传说,堪称金代铜镜艺术的巅峰之作,是不同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

  “真容无鉴”铜镜作为金代铜镜的杰出代表,既展示了金代铜镜的高超技艺和独特风格,也深刻地体现出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趋势。这种融合不仅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技艺传承,也推动了不同民族间审美观念的转变。因此,“真容无鉴”铜镜不仅是古代艺术品中的瑰宝,更是民族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重要见证。(作者系乌兰察布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史话】

  镜里千秋照古今

  考古发现,铜镜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商朝是铜镜发展的早期,最早是用来祭祀的礼器,镜为圆形,镜体比较薄,钮的形制也不规范,工艺较粗糙,纹饰以几何纹居多。春秋战国时期是铜镜发展的流行期,是当时王公贵族才能使用的奢侈品,镜面仍以圆形为主,偶见方形,铜钮形式多为弦纹钮,纹饰主要为云雷纹、花叶纹和山字纹等。到战国中晚期还出现了透雕、嵌玉、彩绘等工艺的铜镜。两汉是中国铜镜发展的鼎盛期,经济空前繁荣,金属铸造工艺也不断进步。从西汉中期开始,草叶纹、星云纹、连弧纹等开始盛行,镜面从平板式转变为微凸式,镜缘宽厚,钮座为圆形、方形、连弧形等,铭文多以“家常贵富”“长宜子孙”等吉祥语为主。三国魏晋时期是铜镜发展的停滞衰落期,新的镜形不多,主要沿革了汉镜的特点,镜面微凸,纹饰以神兽与鸾凤为组合元素。

  唐代是铜镜迈入发展的第三个高峰期。唐镜一般比较厚重,因锡的加入使铜镜呈银白色,形制上打破单一的圆形,出现了花式镜、带柄圆形镜。镜的方形和伏兽钮颇为流行,纹饰上采用瑞兽、凤凰、宝相花及人物故事等新纹饰,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进入宋辽金时期,铜镜相比隋唐时期变得比较轻薄,纹饰主题呈现中原文化特色,不仅出现带柄镜、缠枝花草镜、楼台镜、湖州镜等铜镜,还有素面镜。在装饰手法上,出现了线雕、浮雕、线刻等。人物镜、双鱼镜、官押镜等是金代铜镜的典型代表。

  元明清时期是铜镜的又一个衰落期,仿古镜是明清最为盛行的一种铜镜,主要模仿汉唐铜镜的形制,多有铭文,如昭明镜,海兽葡萄纹镜等。

  铜镜不仅是古代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还反映着当时的社会民俗文化。拂去千年岁月的尘埃,以铜为镜,前鉴以往,后照来人。(温家鑫  供稿)

  【自白】

  我是合法的铜镜

  说起我们铜镜家族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了我们的身影,一直到明末清初,玻璃镜传入中国,我们才淡出人们“对镜帖花黄”的视线。

  我出生于金代,当时一方面缘于北方铜矿资源短缺,另一方面缘于一直以来的争战,缺铜成为金朝廷致命的软肋。因此,从1157年金朝正式流通第一枚自己的铜钱开始,朝廷就数次提出“铜禁”政策,禁止铜流出国界。因为铜资源严重缺少,还出现过八十钱铜钱可抵一百钱纸钞使用的“短陌”现象。

  到1161年,铜被推向一个新高度,如果将铜钱熔炼后制作成铜镜,所获得的利润与铜钱本身的面值相比,简直不能同日而语。于是,金朝的权贵富贾们便尽其所能,疯狂刮收铜钱。

  后来,金与宋签订和平盟约,双方开展贸易活动,金人特别青睐宋朝的铜钱。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多南宋商人把铜钱倒卖到金朝。

  在金朝“视铜如命”的背景下,我含着“金汤匙”出生了。工匠小心翼翼地将我做成直径为21.4厘米、缘宽1.1厘米、厚0.4厘米的圆形,背后用于穿系绳子的镜钮也是圆形。钮的周围顺时针依次铸有“真容无鉴”四字铭文,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字与字之间用两两并蒂的倒挂金钟花形装饰。靠近镜缘处,夔凤纹与祥云纹相间环列一周。镜边缘錾刻“索 丰州录事司官于”八字押记,是官府验记铭文,也是证明我身份合法的“派司”。

  在“铜禁”政策下,我们出生后,必须由朝廷指定部门在我们后背边缘进行“錾刻押记”,否则我们的主人就触犯了法律,不仅要把我们没收,主人也会受到处罚。

  看镜里千秋,古代,我们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实用物品,也被赋予象征意义,成为文化和哲学思想的载体。我背面的铭文“真容无鉴”,就表现出我的主人展现真实自我的内心世界。他将自己的审美情怀寄托在昂贵的铜镜上,让我成为制作精良、图纹华丽、铭文典重的铜镜,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记者:高玉璞

  监制:戴宏 赵静

  制作:贺嘉琦

  新闻编辑:高玉璞

  来源:《内蒙古日报》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