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
马鞍脚镫部分
蒙古马·鞍具
马鞍鞍韂部分
木仁给学生讲授青城马鞍制作技艺
马文化是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马鞍是马文化中的重要符号。古代,在没有工具工匠的条件下,就把一块皮子披到马背上,当作马鞍,经过千百年的演变、传承,马鞍上还会刻绘各种花纹图案、镶嵌骨雕或贝雕,也有的用鲨鱼皮、景泰蓝、银、白铜、黄铜、红铜进行装饰,渐渐地马鞍制作技艺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凭借其独特的工艺和精美的造型,2024年,青城马鞍制作技艺入选呼和浩特市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右手扶着马鞍一端,左手拿着锉刀在马鞍中间不断打磨,木屑随之纷纷掉落……在非遗传承工作室里,青城马鞍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木仁正神情专注地制作马鞍,方桌上摆满了手摇钻、木工 斧子等工具。经过精雕细琢,一副美观且实用的马鞍在他手中逐渐成型。
“一副好的马鞍,不但能让人坐着舒服,连马也会看着精神起来。”谈起马鞍的手工制作,木仁说,“马鞍的实用性远大于观赏性。”
木仁自幼骑马放牧长大,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牧马人, 从小耳濡目染,对马鞍有着很深的情结。随着传统手工技艺的不断创新,木仁制作的马鞍不仅工艺精细,而且美观实用。2007年,木仁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毕业,同年在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美术学院任教,讲授马具专题设计制作和蒙古族传统手工艺等课程。
“制出一副舒适、合体、耐用的马鞍,要具备木工、金属、刺绣及皮件编织等多种技艺。”木仁对于马鞍制作有自己的心得,他介绍:“一套马鞍由鞍座、鞍垫、鞍鞒、肚带、脚镫等十多个部分组成。优质的马鞍常精选榆木、桦木等优质木料作为骨架,用特殊熬制的胶把前后鞍鞒、左右鞍翅和梁头进行黏合,用生牛皮连接,并雕刻上各式花纹图案。”
马鞍用具上的各类图案都蕴藏着当地古老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审美艺术。经常出现于马鞍用具上的有山水纹、云纹、树木花草纹等描摹自然景物的图案,还有描摹动物的龙纹、鹿纹、五畜纹、蝴蝶纹、蝙蝠纹以及几何图案、吉祥图案等,它们不仅是装饰,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制作马鞍是细活儿,所需材料多且工艺复杂,每一环节都需技术、力气和耐心。”木仁告诉记者,制作马鞍讲究“三圆、二平、一合”,这样制作的马鞍才会工艺精良、坚固耐用。“三圆”是说鞍子的前后鞍鞒要圆,鞍鞒洞(位于马脊梁上的空洞部分)要圆,梁头(骑马人臀部接触的中间部位)要圆。“二平”是说两个鞍翅(直接压在马肋骨上的两块平面板)要平整光滑,与马的脊梁、肋骨吻合,压力均衡。“一合”是说整个马鞍的协调整合,这也是最讲究的。由于马鞍的特殊结构和工艺,工匠们制作马鞍时,首先要把鞍鞒、鞍翅、梁头黏合连接成马鞍的大样,然后用专用工具以砍、挖、锉的技法使整个马鞍达到协调。
在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不仅要保存古老的技艺,更要让这些技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活力,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自2013年起,木仁根据市场需求,将马鞍、马鞭等马具制作成小巧精美的文创产品,将现代元素与传统文化工艺巧妙融合,不仅传承了工艺的精髓,更迎合了年轻一代的审美需求,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希望让更多人了解非遗、走近非遗、爱上非遗,让青城马鞍制作技艺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木仁说。(刘艳霞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