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夕照 史学智 摄
□素心
我静静地坐在河套平原的黄河岸边,任金色余晖洒在肩上,微风撩起发丝和衣角,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
如此近地观看不一样的黄河美景,思绪如奔腾的河水,久久不能平息。黄昏的余晖如同一张轻柔的纱幔,覆盖着这片富饶的土地。此时的黄河,少了白日的喧嚣与澎湃,多了几分宁静与深沉。远处,连绵的阴山在黄昏的晕染下,刀削斧凿的轮廓变得模糊而柔和,像是一幅丹青水墨画的远景。岸边的蓬蓬草摇摆着,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黄河久远的传说。
一轮红日渐渐西沉,最后的光芒将天空染成了绚丽的橙红色。天边晚霞如绮丽的锦缎,色彩斑斓,格外耀眼。牧羊人赶着暮归的羊群从我们身边经过,橙红、天蓝、深紫、雪白,多变的色彩如同画家精心调制的颜料,浓郁而热烈。在动与静的完美演绎中,我也跌入画中,成了画中人。
今年雨水多,黄河上游补水充足,到了河套临河,黄河水域拓宽了不少。只见,大河自上游缓缓而来,远看静如处子,近观动感丝滑。事实上,当你走近河岸,才发现黄河的流速还是蛮快的,离岸边不远的地方还有不少暗流涌动,它们旋转着,似乎深不可测。然而,这里终究是平原,少了落差,少了大量泥沙倾泻,黄河便收敛起了性子,放弃了桀骜不驯,找回了水的温柔本色。
黄河岸边,风不动,我亦不动。我静静地看着水天相接间,一轮红日缓慢下落,湛蓝的天际与河水的微蓝显现出了色彩分明的层次感。活跃了一天的太阳,潇潇洒洒地抖落一地碎金子,把母亲河渲染得奔放而热烈,整个世界都笼罩在一片温暖祥和的氛围之中。
你看,河之弯曲处,一湾碧水随弯而转,无拘无束。水鸟翱翔,暮色苍茫中,大河美出了新高度。此时的黄河没有了粗犷、暴躁的脾气,一团锦绣,宛若一条金色的丝带,温柔而细腻。微风轻拂,带来了河水的气息和泥土的芬芳。我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一口气,感受着大自然的馈赠。耳边是黄河水潺潺流淌的声音,轻柔而舒缓的旋律,仿佛在诉说着什么。黄河如同温柔的母亲,轻轻地安慰远道而来的我,也抚摸着河套平原这片广袤的土地,给予它们无尽的关爱与呵护。
河套平原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安静沉稳。田野一望无际,沉甸甸低着头的向日葵、籽粒饱满的玉米,露出金色的内里,青纱帐身披彩色的外衣四处招摇,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丰收的喜悦。远处村庄升起袅袅炊烟,那是家的方向,是温暖的港湾。
看着黄河水滋养着的这片土地,我的思绪飘向了三门峡黄河大坝开闸时的壮观景象。三门峡黄河大坝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北部,连接豫、晋两省,被人们称为豫西“金三角”,是中国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黄河大坝就像一个威严的卫士,牢牢地守护着黄河的安全,当它开启闸门的那一刻,黄河便如脱缰的野马,尽情释放着自己的力量。
那一日,我站在黄河岸边,看到黄河仿佛化身为一头凶猛的巨兽,咆哮着、奔腾着。巨大的水流如万马奔腾般汹涌而下,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水花飞溅,水雾弥漫,壮观的场面令人震撼。那磅礴的、一泻千里的气势,无畏向前的决心和勇气,让我看到了黄河坚韧不拔、不断进取的精神内核。
没想到,当黄河穿越崇山峻岭,历经艰难险阻来到河套平原时,却变得如此温柔。这种温柔与磅礴的强烈对比,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黄河的多面性与包容性。
我凝视着眼前温柔的黄河,心中涌起了无尽感慨。这条伟大的河流,历经岁月的沧桑,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和记忆。它奔腾不息,勇往直前。
此刻,它就在我的身旁,如此亲近,如此真实。在这黄昏的静谧中,我的心跳与母亲河同频,我感受到了它的力量与包容。它不择细流,汇聚成河,以其博大的胸怀滋养着两岸生灵。而我,在这短暂的时光里,与它融为一体,身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休整和净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河套平原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各民族在这里融合,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如果从人类文明的角度出发,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是河套地区最大的特色。当然,这几大文化体系中,老百姓最为熟知的当属农耕文化,假如你问一个外地人,河套地区最出名的是什么?他一定会说“河套面粉”,还有人会说“巴盟酿皮”“肉焙子”“巴盟烩菜”。巴彦淖尔的文化输出,舌尖上的美味传播得最为广泛,这离不开现今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文化交流的加强。然而,这些美食的兴起,却离不开农耕文化的长期繁荣和美食文化的推波助澜。当然,河套地区的农耕文明与黄河文明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互相成全。
黄河自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出发,一路穿越黄土高坡,在内蒙古高原南部形成一个巨大的“几字弯”。河套地区,就位于这个“几字弯”的顶端。黄河在流经河套地区时,河道变得平缓,水流速度减慢,使得大量的泥沙淤积,从而形成了肥沃的冲积平原。这种肥沃的土壤富含养分,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特别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高产。
河套地区的灌溉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人们就开始在这里兴修水利、开垦农田。经过历代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管理,河套灌区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
河套灌区的灌溉系统,是人类智慧与大自然力量的完美结合。灌区由总干渠、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等七级管道组成,纵横交错,密如蛛网。总干渠长达数百公里,如一条巨龙蜿蜒在河套大地上,将黄河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个农田。在灌溉过程中,河套人民充分利用了黄河的自然落差,采用自流灌溉的方式,既节省了能源,又提高了灌溉效率。特别是他们发明的“二黄河”工程,既可以分担汛期黄河的防洪压力,又为河套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水源。在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我看到纵横的渠网恰似一顶王冠,戴在“几字弯”的顶端,似乎在告诉人们,这里拥有现代农业的王者地位。
透过宽广舒缓的黄河,我看到了更大、更远、更直观的河套平原。
你看巴彦淖尔的田野,像是被大自然精心绘制的巨幅画卷。麦收时节,麦浪在微风中翻滚,每一株饱满圆润的麦穗在阳光下摇曳,麦芒像细密的金针,闪耀着夺目的光芒。而秋天的向日葵,不再像盛夏时那般高傲挺拔,它们垂下头,像是在沉思,又像是在回味过去。大大的花盘里挤满了密密麻麻的葵花籽,每一粒葵花籽都承载着一个大大的梦想,等待着被收获,被发现。花盘的边缘,黄色花瓣已经干枯,不再如夏日那般娇艳,多了一份沧桑。它们像是岁月留下的痕迹,记录着这片土地从种到成长,再到成熟的全过程。它们沉静地等待着,一片岁月静好。
黄河水不仅滋养了土地,更孕育了这里勤劳善良的人民。他们依水而居,与黄河相伴,用智慧和汗水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他们传承着古老的农耕技艺,又不断创新发展,让这片土地的富饶得以延续。在这里,村落错落有致,人们的生活简单而充实,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不论是原住民,还是“走西口”来到河套平原的外乡人,黄河都赋予了他们坚韧的性格和乐观的精神,让他们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坚守着这片富饶的热土。
“天下黄河,唯富河套”,这是大自然的偏爱,也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见证。黄河的恩泽,让河套平原成为一片充满魅力与活力的乐土。
黄昏渐深,夜色降临。站起身来,再次凝视黄河。它依然那么壮美,那么神秘。我知道,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黄河都将永远流淌在这片土地上,见证着河套平原的变迁与发展。而我,也将带着这份美好的回忆,沐风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