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赤峰博物馆“和同一家”展厅,最吸睛的首数清代固伦荣宪公主的苏绣博古袍。这件博古袍1972年出土于赤峰市巴林右旗巴彦尔灯苏木十家子嘎查固伦荣宪公主墓,为公主下葬时所穿。袍服用珍珠作扣,圆领绣黑边,右衽,袖子较宽松,内层附有花纹丝绸。整件袍服通身绣博古图案,以宝鼎、花瓶、铜炉等吉祥杂宝为主,搭配花、鸟、文具、书籍等图案,色彩素雅,画面细腻,绣艺高超。
苏绣的主要产地在苏州,因此被称为苏绣。在清朝,苏绣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受追捧的程度都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苏州地区经营苏绣的商户有60多家,民间刺绣高手更是数不胜数。皇家享用的上等苏绣,基本上都由苏州提供,并且在苏绣袍服上搭配博古图案,增添浓厚的文化气息。
博古作为传统图案起源于北宋时期的《宣和博古图》。当时,宋徽宗令属下王黼(fǔ)统计宣和殿所藏青铜器,汇编成《宣和博古图》三十卷。此后,人们将青铜器、瓷器、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古代文物的绘制图案称作博古。
清代初期的博古图案,由于受朝代更迭的影响,总体水平不高,层次感较差,鼎盛时期当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其中康熙朝最为繁盛,在景德镇瓷器上出现了大量博古图案,并逐渐被应用在皇家袍服上。固伦荣宪公主的苏绣博古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制作而成。
袍服上的博古图案以组为单位,所绣物品达百种之多,整体错落有致、形象逼真。每组图案都有吉祥寓意,写意与写实两种风格相辅相成,堪称皇家工艺的典范。
花觚在袍服中多次出现,觚最初是一种青铜酒具,宋代开始,除收藏研究之外,也将其作为案头把玩的雅物,尤其用作插花器物。宋代文人雅士喜欢插花并讲究意境,梅、兰、葵、荷、水仙、栀子等花,因造型纤美典雅,深得人们喜爱。南宋赵希鹄在《洞天清录》中说:“古铜器入土年久,受土气深,以之养花,花色鲜明如枝头,开速而谢迟,或谢则就瓶结实。”意思是古铜器埋在土里多年,深受土气的影响,用它来养花,能使花的颜色鲜艳如同还在花枝上一样,花开得快并且凋谢得慢,有时甚至会在瓶中结成果实。这句话体现了宋代文人对古铜器的喜爱以及对插花艺术的追求。他们认为古铜器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能够赋予花儿更长久的生命力和更加鲜艳的色彩。
花觚搭配的东西不同则寓意不同。花觚中插各种争相开放的鲜花,寓意花开富贵、生机勃勃;花觚中插翎羽,象征吉祥富贵。荣宪公主的博古袍上,花觚的附近还绣有花瓶、盆景。“瓶”与“平”谐音,寓意平平安安。明代屠隆《考槃馀事》最早提及了“盆景”一词,并说明了盆景的摆放方式,经常被放于底座之上,盆景同样可以摆放鲜花,寓意蒸蒸日上,还可以摆放果实,寓意果实累累。固伦荣宪公主的博古袍中盆景放有珊瑚,寓意吉祥富贵。
袍服上绣着青铜酒具爵的图案,寓意为加官晋爵。袍服上还绣有许多文房器具,如水丞、笔筒、如意、羽扇等,寓意书香门第。文房器具是清代文人雅士鉴赏的重要器具,在博古图案中不单独出现,多参照《长物志》配套使用。
《长物志》是中国古代园林设计史上的经典之作,出自明末大园林设计师文震亨。《长物志》的“长”读zhàng,主要以身边的寻常事物为著述对象,内容涉及园林景观设计、衣食住行、器用鉴藏等方面,生动展现了晚明时期文人精致的园林生活以及典雅的生活趣味,为名垂千古的传世之作。
固伦荣宪公主是康熙皇帝的掌上明珠,去世时身上佩戴着100多件金饰,做工极其精致。有“岁寒三友”金簪、凤型金簪、众星捧月嵌猫眼石金钗等,使用花丝、点翠、镶嵌等工艺,光彩照人,衬托出公主金枝玉叶之身。下葬时穿的袍服,迄今保留的有珍珠团龙袍、苏绣博古袍和苏绣彩蝶袍。珍珠团龙袍可谓稀世珍宝,明黄色缎面上用金丝线穿缀八万多颗如小米粒般的珍珠,缀绣成八条祥龙图案,色彩鲜艳夺目。苏绣博古袍不仅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精湛的刺绣工艺,而且袍服通体刺绣着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折射出民族团结的和气瑞光。(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高玉璞 通讯员 沙大禹)
【自白】
满载吉祥的袍服
我的主人是清代康熙皇帝的三女儿荣宪,因备受父亲宠爱,身份地位十分高贵,堪称姐妹里的VIP。
主人19岁下嫁巴林部札萨克乌尔衮郡王,36岁晋封固伦公主。固伦公主是清朝公主的最高等级,只有皇后生的女儿才有资格称固伦公主,而我主人的生母是妃子,由此可见康熙皇帝对这个女儿的宠爱程度。
主人56岁走完荣宠的一生,此时已经是雍正年间。雍正皇帝给这位异母姐姐操办了一场超越规格的葬礼——下葬时头戴凤冠,身穿龙袍。公主穿龙袍下葬,也是清朝唯一一例。我是主人下葬时穿的袍服之一,因为我身上是清雅的苏绣,通体图案为博古纹和吉祥纹,所以人们称我为苏绣博古袍。
我的颜色为浅豆绿色,款式为直身式,通肩宽161厘米,长147厘米,内层衬白地暗花丝绸,领口一周加黑色窄边。前襟图案从上到下共分为四个区域:第一层区域绣有花瓶、牡丹、宝鼎、古书、果盘、河蟹等图案;第二层区域绣有灵芝、磬、夔凤、琮瓶、古书等图案;第三层区域绣有海棠、鹿、盆景、铙、仙鹤、桃、钟、画卷、孔雀翎羽、雉鸡等图案;第四层下摆区域绣有爵、鼎、如意、宝剑、蟾蜍、拂尘、蒲扇、凤等图案。绣工将吉祥纹样运用到了极致,彰显出“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文化内涵。
我身上的每一种吉祥图案均通过谐音或象征来表达祥瑞的寓意。比如两个袖口对称处绣的花觚,花觚搭配的东西不同,寓意不同。花觚中插鲜花,寓意花开富贵、生机勃勃,插翎羽象征吉祥富贵。
我的胸前绣有花觚、宝鼎、水丞、三孔三多瓶、河蟹、鼻烟壶、书籍、双环。“瓶”与“平”谐音,寓意平平安安;“河蟹”与“和谐”谐音,寓意夫妻和谐。腰部绣有玉磬、灵芝、书籍、花瓶;膝盖及附近的位置绣有花觚、花瓶、盆景、珊瑚、桃、海棠、鹿、仙鹤、孔雀翎羽、宝鼎、画卷、雉鸡;袍服下边缘绣有爵、宝鼎、水丞、如意、宝剑、拂尘、羽扇、蟾蜍、花瓶;袍服背面绣有宝鼎、如意、狮子、书画。花瓶牡丹图案,寓意平安富贵;三足宝鼎,“鼎”与“定”谐音,寓意为国家安定。
这就是我,一件绣功精绝、满载吉祥的袍服。(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高玉璞)
【观点】
审美融合了民俗
□沙大禹
赤峰是清朝皇室下嫁公主最多的地区,据资料记载,仅在努尔哈赤到乾隆年间,就先后有7位公主带着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下嫁到赤峰地区,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出现“农耕蕃殖、市肆殷阗”的景象。与此同时,她们推动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加深了各民族间的了解和沟通,增强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对清朝廷统辖与治理边疆地区起到了重要作用。
清代公主下嫁的历史也是赤峰地区发展变迁和民族融合的历史,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的佳话。
“固伦”二字在清朝非常尊贵,有国家、天下的意思,只有皇帝的“嫡女”才有资格获得。荣宪公主为庶出,为何能获得这两个字呢?答案显示在其墓碑上:“四十八年圣躬不豫,公主亲膳问安晨昏不辍,四十余辰未尝少懈。迨即安之后乃优旨褒奖,谓公主克诚克孝竭力事亲,诸公主中尔宽为最,是用厚其典礼晋封荣宪国公主。”
荣宪公主作为康熙帝的女儿下嫁乌尔衮,巩固了清朝北方的势力,成为清朝与漠南游牧部族友好关系的纽带,为维护边疆稳定与促进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
固伦荣宪公主的苏绣博古袍是典型的苏绣作品,不仅展现了皇家苏绣的精美,而且在博古图案搭配方面也下足了功夫,使画面更多彩,表达内涵更丰富。袍服上刺绣的吉祥杂宝图案,通过象征、谐音的方式,不仅表达出公主胸怀家国祈盼江山永固、天下太平的思想,也体现出清代鉴藏风尚与民俗文化的交互融合,这是当时社会的审美意识与先进织绣工艺共同作用的结果。(作者系赤峰博物院副研究员)
【史话】
一针一线绣风华
苏绣,源于江南水乡苏州的刺绣艺术,以其精细雅洁、图案秀丽、针法活泼、色彩清雅而著称,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绣之首。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与艺术智慧的结晶。
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今吴中区和相城区)一带,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苏绣用于服饰。
秦汉时期,苏绣有了进一步发展。苏州地区的刺绣逐渐在民间流行开来,刺绣的题材也更为丰富,从简单的几何图案向花草、鸟兽等自然元素拓展。到了三国时期,东吴的刺绣工艺已闻名遐迩,孙权曾命赵夫人绣山川地势军阵图,赵夫人绣出的作品《写五岳河海城邑行阵之形》被时人赞为 “针绝”,极大地提升了苏绣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唐宋时期,堪称苏绣的繁荣鼎盛阶段。社会的安定、经济的繁荣以及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都为苏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唐代苏绣已应用于生活用品,针法也更加多样,如平绣、戗针绣等技法逐渐成熟。宋代,苏绣受绘画艺术影响深远,绣品开始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和高雅的格调。宫廷设立了专门的绣院,民间刺绣也十分兴盛,“画绣结合” 成为当时苏绣的显著特点。《清秘藏》记载苏绣:“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可见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明清时期,苏绣迎来了它的盛世。明代文渊阁大学士王鏊在其主编的《姑苏志》里这样写道:“精细洁雅,称苏州绣。”这句话仿佛为苏绣画了一幅精致细腻的肖像。清代更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绣工技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皇室贵族竞相珍藏苏绣作品,苏绣也因此被誉为帝王之绣。清代道光年间,苏州女子丁佩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刺绣专业著作《绣谱》,为苏绣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如今,苏绣在保留和发扬传统题材与针法的同时,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在国际舞台上以其独特的东方韵味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一针一线间绣出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风华。(雷焕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