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生贵
“文艺评论的几个关系”,是本人从事文艺评论数十年的实践经历的梳理与总结,当然也有学理与学科建设性的思考,并以问题导向贯穿其中。本文着重讲五个方面,即学理基础与评论见识的关系、自身修养与评论实践的关系、评论实践与创作实践的关系、关注当下与系统建树的关系、学理水平与才情文采的关系。这些话题是我们熟悉的,也是我们从事文艺评论实践中会遇到的。
一、学理基础与评论见识的关系
学理基础与文艺评论见识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这个关系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中看,都是明晰的。我们所讨论的文艺评论,是专业性的,无论是落笔作文,还是通过其他的媒介方式表达,都要尽可能完整准确、有理有据地讲明自己的感受、认识及观点。这与普通欣赏者有所不同。那么,评论者的判断及评价中的见识从何而来,或以何为依据呢?当然,首先是要面对评论对象——不只是一般的面对,而是要“入乎其内”,设身处地地感受、体会、领悟、认识,直至形成审美判断。正所谓“玩索再三”。其实,这个过程已经具有了专业性的特点了。即个人的学理基础、知识素养以及审美经验等,于自觉或不自觉间参与其中了。待到“出乎其外”,即或掩卷而思,或走出音乐厅、剧院、影院、美术馆等,静坐在书案前构思、写作评论文章时,这些作为个人专业素养中的诸因素便会被激活起来,为作者助力。任何人都不能、也不应该将自己孤立起来,或者割断知识联系看对象(艺术审美对象)、做评论。反之,其学理基础及专业素养高下,被调动与运用情况如何,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其文艺评论的见识及评论文章的水平。
我们这里所讲的学理基础,或曰理论准备,主要指文艺学与美学基础理论、文学艺术史知识、文学艺术经典作品参照等几方面。我认为,凡有志于从事文艺评论工作,并希望使之在专业性层面上有所作为者,这些方面的学理基础是必须具备的,而且将此基础打得愈宽厚、愈扎实,愈好。其作用和意义是多方面的。简而言之,有助于从事文艺评论者识规律、拓视野、知全象、得方法、明参照。在此基础之上,则可以使自己的评论有所见地(当然必须是合规律的),以至逐步形成自己的文艺评论风格。在这个“关系”中,我本人赞同有研究的评论,有自主性的评论,有建设性与积累性的评论。
二、自身修养与评论实践的关系
从专业角度看,文艺评论对于从业人员的自身修养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我们知道,修养是一个大而泛的话题,几乎涉及到一个人的方方面面。我们现在只讲与文艺评论关系相对直接的几点。
品位是首要的。我们在谈论作家、艺术家时会讲品位,而且会将其看得很重要。其实文艺评论家亦然。对文艺评论家来说,其品位应该包括情操、趣味、心态、境界、眼光等。品位有高下之别,会直接关系到评论者的审美趣味与判断。讲到此,我们会遇到两个相关的问题:其一,是审美的差异化问题。如坊间说法,“萝卜芹菜,各有所爱”;艺术史上有“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汉姆雷特”之说。其二,是审美的可变化性问题。即,因审美主体年龄、经历、认知水平以及心态心境的变化——包括对同一艺术作品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判断。作为审美主体的文艺评论者,同样会遇到这两方面的问题。但是,不同的是,文艺评论者有自己已熟知的学理基础与所具备的综合素养,这有助于超越上述局限,遵循艺术发展规律与评价标准,进行分析与判断。因此,评论者的品位高下是很重要的。
文艺评论者的修养还应该包括有敏锐的审美感知与审美发现能力,有宽广的胸襟与开阔的视野,有思路清晰且善于分析的表达能力。这些都是涵养于内而见诸于外的。如果写作评论文章,则于字里行间可见出。对此,我曾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文艺评论的体会,写了四句打油诗:“众艺皆悉自从容,精研细品润身心。适时贴切陈己见,水自清流知渠成。”在此方面,我很看重“一高”“二力”“两度”。所谓“一高”,即指眼界要高,应有艺术鉴赏家的修养与品位。作为文艺评论者,这一点很重要。质朴点说,首先要“识货”。否则,眼界不高,甚至连评论对象的孰优孰劣都心中无底,岂能写出好的评论文章?所谓“二力”,即指葆真感受力,培养思辨力。此二者应该在文艺评论者身上始终很好地统一起来。文艺评论者既不是裁判官,也不是场外解说员,而是接续文艺家共同完成艺术活动过程,并使之通向广大审美接受者的自觉的参与者。因此,首先须设身处地地感受对象(文艺作品、文艺现象、文艺家等),获得鲜活的、富有感性的审美体验,而后以学理性、合规律的分析与判断作出评价。所谓“两度”,即指高度与微度。好的文艺评论,此二者应当同时具备。关于高度,众皆明白,无需再说;而“微度”者,或需略作一提。我们知道,举凡优秀文艺作品,无不注重并精于细节处理。细节之妙,若祥而言之,可以著书成说;简而言之,至少有三:逼真性、感染力、耐品味,而且也是能见出作家艺术家创作功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文艺评论者,应该明白这一点,并能紧紧贴着作品走进其细微之处,在有所感、有所悟的基础上发表识见。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为数不少的评论文章写得大而无当,大话、套话、空话及时髦话占去大量篇幅,而唯独看不清其所评作品的面目,更无从感知其声息,其问题根由很大程度正在于此。
三、评论实践与创作实践的关系
在此“关系”中,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文艺评论者如果能够同时擅长某个艺术门类的创作尤为可取;即使不从事具体的创作实践,也应精悉一个或几个艺术门类(包括文学),是那种能够进入其本体的“精悉”,而不是一般化的了解。譬如从事美术评论者,自己兼擅绘画当然最好;若不亲自作画,也须成为行家与鉴赏家,对构图、色彩、透视及绘画技法、呈现特点等心中了然。中国画还要讲究气韵、笔墨等。
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是以“艺术”为本体的“一体两面”,也可以说是一个周延系统中的两个互应互对之维。我本人一直倡导文艺评论家最好有切身创作的经历与体验。数十年来,我也是坚持这样做的。我的创作实践是散文创作与书法学习。我的体会与认识是,协调好文艺评论与艺术创作实践的关系,至少有四个方面的意义:知甘苦、懂规律、识本体、语中的。所谓“知甘苦”,是体会到创作者的用心与付出。中国古人有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中国戏曲界有个说法:“台上五分钟,台下十年功。”评论者自己若有此经历和体验,更能做到设身处地,既识作品,又知作品如何产生,自然为加深理解多了维度。所谓“懂规律”,则是进一步明白艺术之所以为艺术者何,其中特别是关于艺术个性与创作风格的把握,可能会更贴切些。所谓“识本体”,主要是认识和把握某具体艺术门类内在的专业特点。所谓“语中的”,简言之,则是从专业性角度看,评论能说到位,而不说行外话。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讲:“不精一艺莫谈艺”,此言颇为精辟!
四、关注当下与系统建树的关系
文艺评论,可以纵观古今,横涉中外,但应尤以关注当下为己任。这是文艺评论与一般意义上的学术研究与学理表达的区别。但是,真正有作为的文艺评论,绝非那种跟风而来、随风而去的评评点点,而是与其他学术工作一样,需要重视系统性建树。对于文艺评论工作者自身而言,将关注当下与系统建树结合起来,应该成为一种自觉。
关于关注当下的指向与意义,我以为有四性:鲜活性、针对性、时效性、导向性。关于系统建树,我也归纳为四性:关注对象的持续性与系统性;个案关注与文体或艺术门类的相对一致性及合规律的整一性。
我本人从事文艺评论40余年,有一种感觉:一方面,重视文艺评论的声音时常在耳边响起,另一方面则又不免想到现实中某些关于文艺评论的学术性的认识评价不对称的问题。这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也有文艺评论自身的原因。就文艺评论自身而言,其学术性无疑是个关键点之所在。因此,学术性的建设与提升是当代文艺评论不容回避的问题。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不仅明确地提出了这一点,而且将文艺评论放置于“学科”“学术”与“话语”三位一体的体系化建设中对待。这对我们是一种启迪和鼓舞。
五、学理与文采的关系
文艺评论是理性与理论的,但同样应该是有趣的,引人的,令人爱读的。好的文艺评论同样具备美文之质。这便见诸于文艺评论者的学养与才情了。在此方面,就文艺评论者自身而言,我以为至少应明确两点:其一,明确文艺评论绝非裁判或说教,而是评论者的含有个性化的精神活动。评论与评论对象之间是在共同完成着同一件事情——以作品为载体展开文艺活动,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只是所处的角度不同而已。其二,明确文艺评论文章同样应该是有文采、有感染力的,为此则需要有激情与诗性相助,需要有不俗的文字表达能力。我自己钟情于“围炉夜话”式的评论,远离那种举棒抡棍的架势,当然同样厌恶某些无视原则(主要是艺术标准)的吹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