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北疆文化 > 艺术评论

在老龄化社会重新认识家庭的结构和秩序——读《家庭秩序之变:魏村的养老与婚姻》

  ◎常宝

  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103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22.0%,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人口老龄化社会,生育和养老备受关注。传统中国社会,养老抚幼的功能主要由家庭承担,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也把家庭看作一个社会机体,研究其社会解剖学上的构造和家庭生活的种种效能,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费孝通的《生育制度》。他以纵向的社会继替为核心展开自己对家庭组织的论述,并将家庭定义为一个以亲子关系轴为主的绵延子嗣、抚育儿女的场所,认为家庭的主要职能是社会继替,是抚育,即纵向这一条线,而横向的婚姻和夫妻关系是缺乏关注并被忽略的。

  内蒙古师范大学魏霞教授的专著《家庭秩序之变:魏村的养老与婚姻》,正是以费孝通关于家庭秩序的纵横两轴为理论参考,研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内蒙古河套平原一个村庄养老和婚姻的变迁。老龄化、少子化和家庭成员的分离,客观上对家庭养老产生了冲击,家庭养老由父代抚育子代、子代赡养父代的反馈模式走向“弱反馈”。与人口和居住结构同步发生变迁的,是家庭的秩序。家庭职能从重视抚育和赡养的纵向关系,转向对婚姻和夫妻横向关系的重视。这种转向无疑对生育和养老带来影响。

  《家庭秩序之变:魏村的养老与婚姻》这本书在理论上对费孝通的《生育制度》进行了回应,费孝通从社会需要论的角度论述婚姻家庭的本质,婚姻家庭的社会结构性需要得到了强调,在个人与社会二者之间,费孝通更加突出了社会的实体性以及其对于个人的约束性。在晚年的学术反思中,费孝通对早期家庭研究中的观点进行了修正。他认为,个体在社会生活过程中是有需要和能动性的,而非简单的社会载体,并提出了“社会和个人是相互配合的永远不能分离的实体”,强调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不仅要看到社会结构也要看到个人,在晚年更是提出了“心态”研究。《家庭秩序之变:魏村的养老与婚姻》让我们看到婚姻家庭对于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个体化进程的推进,婚姻家庭对于个体的意义从客观、物质向主观、情感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寻找社会和个人配合的路径是老龄化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

  潘光旦曾讲社会学者应该关注点、线、面、体。点是每一个人,线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关系的综合是面,面的累积是体。《家庭秩序之变:魏村的养老与婚姻》这本书,通过对魏村一个个家庭的研究,关注了点、线、面、体,不仅在面上描述了家庭秩序的变化,也将乡土社会的变迁作为体进行了有力的解释,是一本应用性较强的学术专著。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