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制作的是一只传统沙燕风筝,采用蓝白配色,图案由50余只蝙蝠构成,寓意多子多福……”赛罕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尹建国正在工作台前细致地给风筝上色。
据了解,风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在北方被称作“纸鸢”,在南方被称作“鹞子”,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风筝不仅仅是一种玩具,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好的寓意。风筝象征着健康长寿,寄托了人们对家人健康幸福的祝福。从古代开始,风筝就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文化内涵在不断丰富。除了幸福安康的寓意外,风筝还代表着福寿双全和龙凤呈祥,这些寓意虽然朴实,却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
![](http://pic1.nmgnews.com.cn/003/008/274/00300827472_d7b43d4a.jpg)
![](http://pic1.nmgnews.com.cn/003/008/274/00300827473_bb48d040.jpg)
尹建国从小就对风筝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多年来潜心钻研风筝制作技艺,以匠心精神的坚守与突破,在丝线的牵引中放飞文化传承的梦想。
在尹建国的工作室屋顶,一只精致灵动的中华龙风筝格外引人注目,龙头昂扬向上,龙身长达40米,展现出龙腾四海的壮丽姿态。他为制作这只风筝倾注了整整3个月的心血。
尹建国向记者介绍,一只风筝的诞生,需历经构思、选材、削条、扎制、裁剪、裱糊、彩绘、试飞等10余道工序。首要步骤是构思框架,无论是栩栩如生的雄鹰青鸟,还是精雕细琢的仙子牧童,都需先在图纸上勾勒出大致轮廓。选材同样严谨,竹子是制作风筝骨架的关键材料,最好选用壁厚约3到5毫米、生长5年以上的竹子削制成竹片,利用竹片的韧性构建风筝的骨架。最重要的是,需具备一定的绘画技艺,才能将风筝的主题创意生动地呈现于纸上。
“制作风筝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让我收获颇丰。它能让人抛去浮躁、平心静气,在桌前劈竹勾线,不知不觉间,时间便悄然流逝。”尹建国说。
对尹建国而言,风筝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他用20多年的时间研究与制作各类传统风筝,包括硬翅类、软翅类、板子类、立体类、动态类及各种串类风筝,尤其擅长扎制“盘鹰”风筝。近年来,他亲手扎制的风筝数量已达300余只,展现了他作为传统手艺人的坚韧与执着。
![](http://pic1.nmgnews.com.cn/003/008/274/00300827474_96d05736.jpg)
尹建国在制作风筝
“风筝是追求美好、祈求幸福的中华文化符号,我们应该把古老的技艺保留下来,并融入新元素,将其形象化、色彩化、艺术化呈现。因此,我也在不断地学习,争取创作出更多既保留传统风筝美感,又能受到年轻人喜爱的风筝。”尹建国说。
春节期间,尹建国许下了对于风筝制作最质朴的愿望:“做风筝、放风筝融合了手工、美术、科学、运动以及亲近自然等元素,非常适合小朋友们参与。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热爱风筝的年轻人与小朋友加入,共同守护这份传统技艺,传承它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杨彩霞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