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北疆文化 > 多彩非遗

黄河泥娃:民族融合的见证

  

黄河泥娃《葡萄熟了》。

  黄河泥娃属于泥塑艺术,是用黄河红胶沉泥为原材料做出的泥塑作品。

  今年53岁的张勇是乌海市黄河泥塑第四代传承人,她的曾祖父是山西河曲“泥玩”艺人张根。

  成长于清末的张根受北京大栅栏泥人造型启发,在河曲取黄河红胶沉泥经反复尝试和研究,最终捏制出黄河泥材质的泥人。

  黄河泥塑第二代传人是张根的儿子张呶人,为了更好地继承父亲的手艺,张呶人外出学习继续提高泥塑手艺。到了第三代传人张玉春时,他们举家搬迁至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镇。

  彼时,“几字弯”顶端的黄河主干道已经在1855年由阴山脚下的乌加河改为现在的流路。近代河套水利大开发利用后套土地西南高、东北低的微弱差异,将近万平方公里的沃土打造成塞上江南。

  张玉春利用黄河“几字弯”沉积的优质红泥,承继了京津的气韵、晋北的风骨。他着重于呈现表情生动的孩童形象塑造,并尝试加入碎发、麻、麦秸等混合在胶泥里,解决了泥人晾干后开裂的问题。

  上世纪六十年代,张玉春携带家人移居到乌海市乌达区黄白茨矿定居生活,并继续泥塑技艺。

  张勇成长在乌兰布和沙漠和北流黄河之间,她师承其父张玉春,担起泥塑技艺薪火相传的使命。

  儿时的风,吹裂了皮肤;儿时的笑语,伴随着流水的声响向下游流走;打沙枣,跳皮筋儿,翻墙头,下河摸泥鳅,沙滩晒太阳,墙头讲闲话,教室里的朗朗书声……这些场景深深地印在张勇的记忆中。矿山里的劳动号子声,渡口处喧闹的声音,午后院子里静静的阳光,葡萄架下斑驳的影子……成为她成长的陪伴,也成为她创作黄河泥娃的素材。

  为了让黄河泥塑焕发新的光彩,多年前,张勇专程到河南拜师中国工艺术美术大师赵恩民,系统学习了中原派的塑空泥塑技法,结合祖传技艺,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现代化的黄河泥塑技法。

  在张勇的发展创新下,黄河泥娃多次走出乌海市展出并获奖。

  在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博览会、第十三届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展出。2024年,在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大赛”银奖。

  黄河泥娃不仅仅是泥塑作品,其中蕴含了黄河文化基因,它的塑空技术连接了黄河上下游的文化,且使用黄河岸边土生红泥,使其极具天人合一的特点。其文化基因里,融合了农耕和草原两大要素,从历史时空走来,植根民间,与黄河血脉相连,且连续发展,不断创新,成为一脉相承的黄河文化活的书签,更是民族融合栩栩如生的见证。(王阔海)

编辑:孟捷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