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茹
去年8月,我无意中得知傅克家社长手写20多万字回忆录《伉俪追回的岁月》,并准备出书。我被老社长深深地感动,去年11月,我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拜读傅社长的大作。
老将出手,果然不凡,一打开书,我就放不下了……读着读着,心就被他的文字融化了、温暖了。
这份感动也开启了我封尘已久的记忆。
记忆一:那时,我们还年轻。大年初一,和部门的同事相约一起去给傅社长拜年。傅社长是一只手捂着腮帮子给我们开的门,并说“牙疼”,一转身,我看见厨房挂着一件粉红色的衬衣,还湿漉漉的,透过光线,那件衣服很漂亮,我多看了两眼。傅社长见状对我说,“你阿姨换下来的,我刚给她洗了。”
记忆二: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和老伴去看望傅社长,他正在看书,只见他戴着雪白的薄手套,手指在书上翻动着。他告诉我们,因怕弄脏了书,每次看这类大部头,都习惯性的沐手,戴上手套才看。
记忆三:我调入内蒙古日报社后,常看到值夜班的傅社长利用空闲时间写作。
这三个久远的记忆,只是傅社长生活、学习、工作的缩影,却让我没齿难忘。
傅社长离休几十年仍能赢得部下发自内心的尊重与爱戴,在他身边,常有“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的欢乐场景。
在《伉俪追回的岁月》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他做的每一件事,他参加的每一次活动,都体现了他的热情和执着。
这让我回想起当年他任总编辑时,提倡业务研究、倡导良好学风的工作情景。正所谓上行下效,当年,在没有任何奖励的情况下,人人都想写好稿,人人都热衷于探讨业务,甚至争先恐后地写稿子。
他与妻子相濡以沫70余年,让人感动。他们也像普通人一样养育儿女,也像普通人一样经历过生活的风风雨雨。傅社长在书中如数家珍般地诉说着妻子对父母、对弟妹、对子女、对家庭的付出。
傅社长在书中大方称妻子为“爱妻”,他对妻子,除了欣赏就是爱,在他心里,妻子美貌如花,生活灿烂如霞。
妻子走了,他真的是千般不舍,在写给妻子的“信”中,他不仅写了一家人的安康,还告诉她小区怎样改造……
做人不易,做到夫妻如此这般真诚的生活70多年更是不易。他们的真诚温暖着自己,润泽着子孙,影响着周围的人。我不由得想起了古训“家和万事兴”的前语,“父爱则母静,母静则子安,子安则家和,家和万事兴。”
那天,我和老伴去看望傅社长,见了面都有点激动。老社长穿着考究,深蓝色的体恤,藏蓝色的裤子,锃亮的皮鞋,依然风度翩翩,依然谈笑风生。
有位哲人曾说:心里有爱的人永远年轻。看见傅社长的精气神,听着他爽朗的笑声,这话,我信了。
据老干部处工作人员介绍,每每有人来看望他,傅社长都会提及对方年轻时的得意之作,这体现了他超出常人的记忆力。
我们相谈甚欢,傅社长突然对我说,你的那篇《掌声响起来》写得好。这个我自己都忘记了的小采访,几十年过去了,傅社长竟然还记得。
更可爱的是,在我们谈笑正欢时,傅社长突然主动背诵起了《满江红》,令人惊叹的是竟一字不漏,一气诵完。
就是这样一位爱妻子、爱家庭、爱事业、爱部下的好领导,以97岁的高龄,手写了20多万字的回忆录。他拿出一大包手稿让我们看,字体工整流畅,捧在手里沉甸甸的,我们的心里满是心疼。我不忍翻阅,却在扪心自问:他是靠怎样的毅力完成的啊?单就是抄一遍,就得花多少时间?
他对亲人的爱,对事业的爱,有着巨大的能量。
如今,远方的朋友打听傅社长近况,绝不会像古人那样问“尚能饭否?”而是会问“傅社长还在写书吗?还能吟诵古诗吗?”
每个人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当河水奔腾而过时,大多数人都汇入水中。而有些有故事的人却留下了难忘的故事,傅社长就是一位有故事的人。
如今这位有故事的老人,手擎一本书,告诉后人如何去爱,去生活,告诫后辈当勤奋努力地工作。
每个人出书的意义都不同,有的意在自勉,有的意在记录一段特殊的历史,而傅社长出书意义何在?我以为,他是在用生命影响生命。
如今,傅社长在健康快乐中度过每一天, 在大家的祝福中迎来了春光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