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北疆文化 > 北疆文博

北疆文化·文物说丨玉壶春酒正堪携

  博物馆是文化传承的殿堂,承载着历史的厚重。通辽市文博院珍藏的元青花玉壶春瓶如同一本古老的史书,记录着元代的风华。瓶身上的青花纹饰仿佛是一幅幅细腻的水墨画,展现着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

  该院工作人员包乌兰介绍,“玉壶”缘于壶的材质是玉或者是如玉的青瓷;“春”则与古人春天饮酒有关,比如唐代诗人岑参有“玉壶春酒正堪携”,宋代诗人刘辰翁有“中山瑞气和暖,融作玉壶春”的诗句,同时也显示出玉壶春瓶是酒具。而青花瓷器是使用钴料在未烧制的瓷泥胎上绘画,施透明釉后,在高温还原气氛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青白相映的色彩效果体现出犹如国画般浓郁的笔墨韵味,艺术魅力极强。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玉壶春瓶一直以来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中国瓷器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关于玉壶春瓶这一名称的来历,有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相传在宋代熙宁年间,大学士苏东坡去景德镇拜访佛印,在一个制瓷作坊看见一位老人正在拉坯,便对老人说:“久闻景德镇瓷器贯通文化,诗词歌赋皆能以绘画描述,不知能否把《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的意思表达出来?”说完便吟诵“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老人听后略作思忖,须臾间便塑出一个撇口、细颈、敛足的器型,说:“此器如心倒置,谓之‘心到’了,撇口喻示‘敞心扉’,拙器抒志示节,客官以为如何?”苏东坡钦佩之极。佛印赶来,见状欣然写下“清如玉壶冰,贞见玉壶春”的诗句。

  虽然这只是个坊间传说,但也说明了文人对玉壶春瓶的喜爱。当代大多数学者则认为,玉壶春瓶最初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玉壶春瓶的定型期是在北宋时期,作为酒具出现,器形轮廓线较柔和。迨及元代,玉壶春瓶已有了独特的时代风貌与形制风格,并以绚丽的艺术特色成为中国瓷器中独树一帜的存在。

  元代,玉壶春瓶除传统造型外,还有八棱式和花口式,装饰纹样也更加丰富,包括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等。元代玉壶春瓶以形大、绚丽的艺术风格展现出别致韵味,再加上与异域文化的碰撞和吸收,使得元代的玉壶春瓶造型及装饰更加丰富,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底蕴。

  1977年10月,哲里木盟(今通辽市)博物馆在库伦旗奈林稿公社白庙子村征集到一件元代青花玉壶春瓶,此瓶出土于一座元代窖藏,为当地村民挖房基时发现,一同出土的还有印花影青罐、钧窑大碗,其中青花玉壶春瓶最珍贵,成为通辽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国家一级文物。

  这件青花玉壶春瓶颈细长,通体遍饰青花,纹饰繁而不乱,笔画流畅。瓶通高29.5厘米,喇叭口,口径8.3厘米,最大腹径15.2厘米,圈足,外撇,足径9.4厘米。整个器形挺拔修长,稳重大方,体形线条犹如两个对称的“S”形,灵动柔美。

  元代青花玉壶春瓶从造型上看,具备当时玉壶春瓶的典型特点,制作独具匠心、巧夺天工,反映出登峰造极的瓷器制作技术水平。喇叭口大小适度、恰到好处,从口部到底部曲线优美流畅,撇足尤显稳重大方。腹部中央由卷草纹分割出两部分,上部明显为喇叭形,下部是圈足钵体,这是典型的黄金分割线,上半部具有美轮美奂的完美曲线,下半部则稳重大方,共同构成了玉壶春瓶精巧的造型特点。

  在绘画工艺上,玉壶春瓶体现了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水平,用料讲究,构图严谨,无论是勾勒平涂还是一笔点画都表现出娴熟的技艺和一丝不苟的匠心。主体纹饰穿花孔雀写实逼真,将孔雀的形态及肢体语言表现得活灵活现;缠枝牡丹纹无论是花朵还是叶子,都体现出工笔画和写意画的完美结合。在满绘缠枝牡丹纹中央绘出一雌一雄2只翻飞起舞的孔雀,雄孔雀头顶有一支羽翎,尾部是一团羽翎;雌孔雀作空中俯冲状,头顶没有羽翎,尾部为传统的三羽纹饰。2只孔雀轻巧灵动,情融于景,在动静之间尽显神韵。

  包乌兰说:“元代青花玉壶春瓶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瓷器中脱颖而出,主要是因为它釉质莹润,器型线条柔美,纹饰刻画流畅,代表了元代瓷器制作的最高水平,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高玉璞  通讯员  包乌兰)

  【自白】

  瓷器界“第一美女”

  我们的名字美丽灵动——玉壶春瓶,与梅瓶、赏瓶并称“瓶中三宝”,其中我们以挺俊的身姿、曼妙的曲线、温婉迷人的造型被誉为瓷器里“第一美女”。

  我们定型于宋代,这与当时酒业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那时的我们虽然纤细柔美,但造型单一,大多是素色釉面。到了元代,我们的模样在传承宋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创新,比如我,脖子短了,肚子圆了,这样的造型特点能够增加酒的容量,我的最大腹径为15.2厘米。

  我的身体上遍饰青花,纹饰繁而不乱。在最上端边缘处,胎壁内外缘和瓶外面衔接的这一部分称为“边口”或“口沿”。我的口沿外装饰着一圈线条,行业术语称“弦纹”,因线如弓弦,故得此名,是古代传统装饰纹样之一。

  口沿内侧,两条平行弦纹中绘一圈清秀工整的卷草纹。卷草纹盛行于唐代,所以也称“唐草纹”,以植物枝茎作连续排列状构成连续图案。我身上的卷草纹线条柔和圆润,婉转自如,表现出流动的、虚实相生的意象特征,反映出元代装饰艺术从写实走向写意,从模仿走向自觉的审美观。

  我的颈腹之间装饰孔雀缠枝牡丹纹,这是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中的经典组合,融合了孔雀、缠枝和牡丹三大元素。孔雀在传统文化中是百鸟之王,象征祥瑞,牡丹是花中之王,寓意繁华,牡丹与孔雀搭配,象征吉祥富贵。缠枝纹是以藤蔓、卷草构成的连绵曲线,寓意生生不息,象征福寿绵长。

  在我肚子最鼓的部位,一圈卷草纹将瓶身纹饰分为两部分。上部纹饰主题是一雄一雌2只展翅飞翔的孔雀。雄孔雀头顶有冠,曲颈回转,挺胸握爪,长拖漂亮的尾羽,准备落栖;雌孔雀则下俯,头朝下,尾朝上,双翅收敛,三条带状尾并拢,穿梭滑翔。下部装饰有8个莲瓣纹,莲瓣内花朵下垂,一圈滴珠,线条简洁有力,绘画流畅。

  我身体上这些纹饰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同时也是探索元代社会、文化和外交的重要资料。(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高玉璞)

  【观点】

  文化交融的见证

  □于光辉

  元代青花瓷器造型古朴淳厚、绘画技法精湛、纹饰色彩明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通辽市文博院珍藏的这件元代青花玉壶春瓶保存基本完好,釉质细润、器型挺拔、线条柔美、纹饰流畅,弥足珍贵。

  元代青花瓷器存世量稀少,尤其是保存完好的元青花更是屈指可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元代青花瓷器全球存世量仅400多件:土耳其、伊朗、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博物馆收藏有200余件,国内考古发现和博物馆收藏200多件。元代青花瓷器本土出土数量相对稀少表明,在元代,青花瓷器很可能是贸易品和贵族阶层所使用器具。

  在中国瓷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唐代以前,青瓷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唐代以后,逐渐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到了宋代,随着五大名窑、八大窑系的出现,瓷器生产呈现出百花争艳的景象。元代,景德镇白底蓝花的青花瓷器烧制成熟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从14世纪二三十年代到15世纪前期,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犹如雨后春笋般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景德镇也因此获得“中国瓷都”的美誉。通辽市文博院珍藏的元代青花玉壶春瓶作为烧制于江南景德镇瓷窑的精品,却出土于远隔烧造地千里之外的北方西辽河流域,印证了当时南北各民族间存在经济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烧制青花瓷所使用的钴料是进口于西方的舶来品,是当时中国与其他地区政治交往、经济交流、文化交融的重要见证。玉壶春瓶上刻画的孔雀、缠枝牡丹、卷草纹等纹饰具有浓烈的中原文化特征,彰显出元代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作者系通辽市文博院副研究馆员)

  【史话】

  元瓷青韵冠古今

  中国传统瓷器工艺源远流长,积累了深厚的技法底蕴。伫立在通辽市文博院展柜中的元代青花玉壶春瓶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诉说着波澜壮阔的往昔。

  13世纪,蒙古铁骑横跨欧亚大陆,开启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新纪元,元青花便是这一历史时期的艺术瑰宝,它的诞生是多种文化元素巧妙融合的结晶。元代匠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采用从波斯进口的苏麻离青钴料,在高温烧制下呈现出深沉中带有铁锈斑的蓝色,与洁白的瓷胎相互映衬,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元代,景德镇是青花瓷器的主要产地,这里有丰富的瓷土资源、便捷的交通以及技术精湛的工匠群体。这些瓷器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中东、欧洲等地,受到人们的喜爱与追捧。

  元青花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从瓷土的选取、加工,到坯体的成型、装饰,再到入窑烧制,每一个环节要求都极为严格。尤其是烧制过程,窑温的控制直接影响着青花的发色和瓷器的质量,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

  元青花不仅保留了中国传统瓷器玉壶春瓶的样式,还融入了西域风格的造型,纹饰题材丰富多样,绘画技法吸收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写意风格,用笔豪放洒脱,线条刚劲有力,生动地表现出各种物象的形态与神韵。

  通过元代玉壶春瓶,我们仿佛看到了元代的繁华,感受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热烈氛围,领略到元代匠人们的聪慧。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才使得元青花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马小江  供稿)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