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有德
纪红建最新长篇报告文学《大兴安岭深处》讲述了内蒙古森林消防总队大兴安岭支队莫尔道嘎大队奇乾中队消防指战员忠心守护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动人故事,刻画了新时代年轻人的群像,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兼备,是一部书写时代主题、弘扬时代精神、展现时代风貌的长篇报告文学。
大情怀,大境界,大主题
长篇报告文学《大兴安岭深处》聚焦祖国北疆大兴安岭深处至今未曾开发的原始森林,聚焦“林海孤岛”的森林消防队伍——奇乾中队“原始森林的守护者”:中队指导员王德朋、战斗一班班长高凯凯、副指导员王海、战斗五班班长张铁成、给中队送菜的“王哥”和“武哥”……数十人的英雄群体,令人肃然起敬。老中青三代护林群体进行着一场奉献者的“接力赛”。他们代代相传,时刻守护着“林海孤岛”。
“人往高处走”,他们却是“逆行者”,往远处走,往冷处走,非有“大情怀”者不能至也。正是因为“大情怀”,他们毅然决然奔赴大兴安岭深处坚守,彰显了英雄群体的“大境界”。在老中青三代人,尤其是青年一代面前,这样的“大境界”如一面多棱镜,映照出了和平年代的英雄气概,如丰碑高耸,如星光闪耀。
纪红建满怀敬意书写这群护林英雄,极有广度、深度地凸现了一个紧贴时代的宏大主题:忠诚、坚守、创业、乐观的“奇乾精神”和他们“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铮铮铁骨。大兴安岭的浩瀚是“森林的浩瀚”,更是“情感和精神的浩瀚”。为这群无意功名的森林守护英雄树碑立传、深情讴歌,是我们致敬英雄、捍卫英雄、崇尚英雄的时代追求的体现,呼唤我们的国度能涌现出越来越多这样的英雄。
广度,深度,温度
纪红建对“林海孤岛”英雄群体的书写,始终以个体为中心辐射开来,或横向展开,或纵向展开,极有广度。对奇乾中队英雄个体的书写,以消防员为主体,横向呈现:退伍老兵、消防新兵智赛从北京卫戍区警卫战士到报考消防员,因为祖孙三代骨子里深植着保家卫国的爱国情;中队卫生员仇志红,走进奇乾中队,因为一场父子对话,父亲由不太同意到鼓励……每一个走进奇乾中队的英雄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感人故事,从不同家庭、不同人员、不同层面书写,最大限度扩展了作品的广度。对奇乾中队英雄群体的书写,则是纵向呈现:老中青三代以不同的方式登场,老兵、青年班长、队长、指导员,更多的是新兵,退伍的走了,新兵来了,新旧交替,不断输入新鲜血液,补充新生力量。“奇乾精神”一代又一代播撒在那片神秘而神奇的土地上,竞相接力,传承不衰。
在极力扩展广度的同时,纪红建全力挖掘作品的深度。

奇乾中队的英雄们退伍时,是去是留?纪红建将笔触直抵内心深处,从真情实感上彰显深度。《放弃与选择》中的蒙古族小伙王彻力木格,开篇便抛出了奇乾中队森林消防队员们心底的纠结:“是走是留?如果留的话,还干多久?虽然我有些纠结,也没有完全想好……”面对这一灵魂拷问,有的毅然选择留下,有的则因多种原因不得不离开——即使离开了,心里仍然放不下大兴安岭深处这片神秘的土地。《打开思绪,满脑子大兴安岭的场景》中的孙桂桐和马斌,前者曾在奇乾中队当消防员,任文书,离开后就职于沈阳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后者在奇乾中队工作过16年,由消防员到前勤班长、电台台长、战斗班长,后专业安置在青龙县供电分公司。离开时,依依不舍;离开后,感慨万端:只要打开思绪,满脑子都是大兴安岭的场景、奇乾中队的故事。“人是离开了奇乾,但根还在那里。”深深的感动,更有深深的思索。
对英雄群体的书写,始终充满温情,凸显书写的温度。这种温度,流淌在这群英雄们的日常生活里。《故事是大家共同书写的,奇乾谁都有故事》中,中队勤务保障班(炊事班)班长王震在炊事班种菜、腌菜、藏菜的故事,遇到特殊情况,还会“研究创新菜谱,尽量做到大家满意”;还有“打火”(灭火、扑火),“打火”就是“战争”,本是消防员的天职,但炊事班也必须上……这样的生活常态,这样的温情书写,在《大兴安岭深处》俯拾皆是,满满的生活气息,烟火气与英雄气并存,温度触手可及,温暖着英雄,也温暖着林海。
真实性,文学性,知识性
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灵魂和生命。纪红建始终坚持“报告文学作家必须行走与思辨”,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深入一线采访,在文学表达和思想呈现上不断探索与创新,这在《大兴安岭深处》得到完美呈现。
作为文学作品,《大兴安岭深处》的文学性无疑是亮点,该作品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多层次多角度地书写英雄群体。
全书整体结构堪称完美:“总分总”结构,“序景”与“尾声”之间的四景,又是“冰糖葫芦式”组合法,前后28个英雄故事、28曲英雄赞歌,同中有异,异曲同工,汇合成美不胜收的英雄交响曲;每一个标题,虚虚实实,有诗意,有张力,格外吸睛;一个标题一个故事,故事中又有故事,环环相扣,节节贯穿,错综复杂却又脉络分明。
写法多变,不拘一格。每一个消防员的出场,着意避免雷同,成功地从平面化到立体化:中队指导员王德朋在苍茫的暮色中、狗子们的飞跑中出场;战斗五班班长张铁成是寻常的直接出场;中队保障班长王震则在众人的赞美声中出场;战斗三班班长陈振林在深情的自白中出场;战斗一班班长胡首在面对面的采访中出场……即使是写景也是如此,《阿巴河畔不眠的倾听》描写大兴安岭一年四季,春天和夏天正面描写:“见过它春天的模样”“也目睹了它夏天的风采”;秋天和冬天则是侧面描写:“消防指导员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这里的秋天”“冬天的奇乾是什么样子呢?队员们告诉我们”……如此“求异”,用心良苦。
夹叙夹议为主,插叙和细节描写为辅,相辅相成,相映成趣。人物出场之后,接地气的真实生活记录,总在夹叙夹议中进行,叙则真实,接地气,有烟火味,直抵人心深处;议则在叙的基础上画龙点睛,恰到好处地深化、升华主题。夹叙夹议中又运用大量的插叙,《阿巴河畔不眠的倾听》写中队的5条狗,不厌其烦,因为它们是“我们同甘共苦的战友”。此类插叙,随处可见,很好地避免了平铺直叙、单一化、浅层次化。同时,灵活运用细节描写,为英雄故事的叙述增色不少。在《大兴安岭深处》中,28个英雄故事的书写,莫不如此。
知识性也是《大兴安岭深处》显著的特点。《阿巴河畔不眠的倾听》里写因干雷暴频发引起的“打火”,蚊虫肆虐中最可恶的“草爬子”,专业性书写细致全面;《面对这片土地,心中只有虔诚和敬畏》从地理角度,在优美的描写性文字里,展现大兴安岭深处的时令特点、动植物群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画面感强,极具冲击力;《古老的传说》则从文化史的角度进行书写,那里的历史、地理、人文均有涉猎……不仅彰显了《大兴安岭深处》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让读者大开眼界。
纪红建将目光和笔触锁定神秘而浩瀚的大兴安岭,对自然、对人文的深度思考,对国家、对文学的满腔激情,对报告文学创作的熟稔与沉淀,在《大兴安岭深处》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饱含家国情怀,平凡中见伟大,细微处见精神,文学性与抒情性完美融合,是回应时代的长篇报告文学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