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国 信香羽
“五四运动”是一场充满青春气息的爱国主义运动,直至今天仍能让人真切感受到气势磅礴的时代浪潮。正如李大钊写到:“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如何通过艺术的形式,更好地展现那场热血沸腾的运动中,青年人觉醒的力量,是一个持久的主题。对此,话剧《觉醒年代之新青年》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不同于宏大历史叙事的常规视角,该话剧以几个青年学生的微观视角,凸显历史温度与精神传承,展示黑暗中希望的点点曙光。
以微观切口重构历史现场
帷幕拉开,扑面而来的是巴黎和会中国代表顾维钧与各国代表唇枪舌剑的交锋。本以为之后就是常规的“五四运动”的正式爆发,不料节奏猛然一转,传统老北京的灰砖矮墙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转换到微观的市井生活。女主角纪瑞珍正帮奶奶晾晒红薯干,温馨的家庭氛围,与报纸上冰冷的“青岛主权沦丧”形成残酷的对照。国家命运与日常生活并置,普通中国青年正真切地承受着国耻带来的锥心之痛。纪瑞珍紧裹在棉袄里的油印传单的温热,傅若礼在昏黄灯下为救国图强而冥思苦想的数学题,青年学生们用生命保护陈独秀的信,以及被侵略者汽油点燃、瞬间化为断壁残垣的房屋焦灼气息。当然还包括汉奸那玉北以“救国救民”的伪善面孔诱骗“星火小组”时,他递出的鲜花饼与纪瑞珍珍藏于床底的《新青年》杂志,在舞台上构成了一场无声却激烈的视觉对抗——一方是殖民文化的糖衣炮弹,一方是觉醒意识的倔强火种。跌宕起伏的历史事件,透过普通人的视角,制造强烈的戏剧冲突,不断击打人心。话剧《觉醒年代之新青年》的独特之处,是将“五四运动”这场历史惊雷,拆解、融入社区日常的肌理之中。热血青年在寻常巷陌的人间烟火气中,凸显时代洪流的热血回响。
血火淬炼的青春群像
剧中人物的塑造,不同于传统革命叙事的常规表达。纪瑞珍作为“星火小组”的灵魂人物,其形象尤为立体丰满。她是家属院里普通的一员,亦是偷偷汲取新思想的“觉醒者”;她是父母惨死于北洋军阀屠刀之下、被奶奶从死人堆里捡回的孤女,更是誓要救国救民的新思想成为燎原的星星之火。而李华夏则用年轻的生命为“觉醒”二字书写了最沉重的注脚——当他为保护纪瑞珍,胸膛被日军的子弹洞穿,舞台灯光聚焦于那件浸透鲜血的衣衫。那抹刺目的红,在舞台上晕染、升腾,最终幻化成“五四运动”中飘扬的旗帜,视觉隐喻直抵人心。
最具情感冲击力的,当属纪奶奶这一形象。这位裹着小脚、步履蹒跚的传统女性,起初只盼着孙女安稳度日,忧心她“惹是生非”。然而,当日寇的铁蹄踏碎家园,掳走孙女、纵火焚烧家属院的危急关头,这位看似孱弱的身躯,迸发出惊人的勇气。她伪装顺从,最终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牺牲前“中国的未来就交给你们青年人了”的遗言,蕴含着强大的力量,撼动人心。对于反面人物,该剧并未将汉奸那玉北简单脸谱化。他背叛祖国的动因被归结为“生计”所迫,是一个在生存压力下迷失良知与方向的普通人。该剧对复杂人性的细致刻画,使全剧更具普遍性与深刻的警示意义——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每一个普通人的选择,称量着不同信仰灵魂的重量。
历史与现实的精神共振
该剧的情感高潮,聚焦于纪瑞珍身陷囹圄、遭受严刑拷打的场景。昏暗的灯光下,她染血的面庞上,唯有一双眼睛闪烁着不屈的光芒。无论酷刑加身,还是招安的诱惑,她始终紧咬牙关,未曾有半分退缩。当她识破那玉北的汉奸嘴脸,那一声泣血的“国危矣”,饱含沉痛与警醒之责,振聋发聩。而当傅若礼等人冲破重围,在废墟上高举旗帜,呐喊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还我青岛,还我河山!”的宣言时,台下观众席爆发雷鸣掌声。这已不仅是对剧情的回应,还是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那是当代血脉对历史心跳的同频回响。
剧中,“星火”的意象反复出现,贯穿始终:从煤油灯豆大的光焰,到传递信念的火把;从油印传单上未干的墨迹,到牺牲者流淌的殷红热血……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强大的象征符号:当觉醒的开始只是一点微光,再厚重的黑暗却无法吞噬希望。“觉醒”从来不是悬浮于纸面的空洞口号,而是无数普通人,用热血、生命和坚韧意志走出的一条信仰之路。
“小家”到“大国”的主题升华
在艺术呈现上,该剧巧妙融合了现实主义的细腻描摹与象征主义的写意表达。贯穿全剧的盛夏蝉鸣,既营造了逼真的环境氛围,也如同不息的时代齿轮转动的隐喻低吟。而巴黎和会谈判桌上波谲云诡的场面,则通过投影与舞台表演的交织并置,让观众得以在狭窄的家属院空间里,同时窥见国际政治风云的激荡。值得称道的是舞美设计中“火”的运用。当李华夏壮烈牺牲,象征家园的家属院在熊熊火光中轰然倒塌、化为废墟,这一极具震撼力的场景设计,瞬间打破了舞台的物理边界。个体的牺牲与民族的涅槃在此刻紧密相连,完成了叙事从“小家”到“大国”的情感与主题升华。这种充满张力的艺术处理,使得这部历史剧超越了简单的“复刻”层面,是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种。
《觉醒年代之新青年》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以话剧这一鲜活的艺术形式,有力地印证了一个朴素隽永的真理:家国情怀与普通人息息相关,民族的觉醒正是由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一砖一瓦垒砌而成,尤其是青年人更要有这种时代的使命感责任感。如何通过艺术形式进行更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是一个历久弥新的使命,该剧提出一种新的尝试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