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北疆文化 > 北疆文博

北疆文化·文物说丨康熙私访月明楼

  坐落于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大召西侧的月明楼,虽然是后来重建的,但它的前身在清代是一座豪华酒楼兼戏馆子,并因康熙而久负盛名。

  清代康熙年间,地处我国西北方的准噶尔部日渐强盛,康熙在与噶尔丹的斗争中,四出塞上三次亲征。其中,他1696年10月出巡塞上,在归化城(今玉泉区境内)驻跸11天,留下“康熙私访月明楼”“御马踏清泉”“王国亮受赏土地”等传说。

  归化城是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由驻牧于土默川的阿拉坦汗召集各族能工巧匠,用青砖砌的一座城池。竣工后,明朝廷赐名“归化城”。城池在层峦叠嶂的青山辉映下显露出一派苍郁,远望一片青色,当地百姓便给她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库库和屯,意为青色的城。

  《玉泉区志》记载,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察哈尔部林丹汗,克归化城,夺银佛寺。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皇太极战败林丹汗,追到归化城后纵火烧城。

  现在的归化城是清朝在废墟上重新建起来的,所以才有了后来“康熙私访月明楼”的故事流传。清末天才画家韩葆纯以此为题材,绘制了《康熙私访月明楼》画卷,捐赠给无量寺(大召),后来被内蒙古文博事业创始人之一、内蒙古博物馆首任馆长文浩先生带到内蒙古博物馆(今内蒙古博物院),珍藏至今。

  据史料记载,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4月,康熙一巡塞上,削减了噶尔丹的势力。时隔5年,公元1696年2月,康熙首次亲征塞上。清军分兵三路,西路军在昭莫多(今蒙古国的宗莫德市)附近与噶尔丹军相遇,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噶尔丹的军队受到重创。这就是著名的昭莫多之战。

  康熙虽未能在昭莫多之战中彻底消灭噶尔丹,但也击溃其主力,军威大振。康熙希望噶尔丹能降于大清,决定再次巡行塞外。当年9月19日,康熙率领八旗将士2000多人及随驾的皇长子允褆、皇三子允祉、皇八子允禩和文武大臣等浩浩荡荡从京城出发,于10月12日来到距归化城40里外的白塔。彼时的归化城作为“京畿之锁阴,晋垣之襟带,乌(乌兰察布)伊(伊克昭)诸盟之屏蔽,库(库伦)科(科布多)、乌(里雅苏台)诸城之门户”,是沟通东西南北的重要枢纽,战略地位举足轻重。10月13日,康熙来到归化城,在此驻跸11天,目的就是把归化城作为前敌总指挥部,“停銮欲览沿边势”,亲自督战,部署方略;宣威示德、招降纳叛,以武力为后盾,相机剿抚,力争在归化城迎降噶尔丹,同时体察民情,安抚各部。

  内蒙古博物院典藏部的杨萌萌介绍,康熙这次出京“巡行北塞,经理军务”与上次出巡情形截然不同,心情从始至终都十分好。据史料记载,他当时对太子说:“朕此次出边,喜悦而行,并无忧劳。”

  《康熙私访月明楼》画卷,讲的就是康熙这次巡行塞上,微服私访,在月明楼就餐遭敲诈的故事。月明楼的店主是归化城有名的恶霸安三泰,他看到康熙衣着华贵,不是本地人,便存心敲诈,给康熙算了8两三钱银子的饭钱。

  俗话说“好出门不如歹在家”,月明楼的堂倌刘三看不惯店主这种“地头蛇”欺压外地客的做法,挺身而出,与安三泰理论。安三泰看到刘三关键时刻胳膊肘向外拐,生气地指使家奴“先收拾这个吃里扒外的东西”,被旁边人拦住。经过一番理论,刘三在这里一年的工钱正好是八两三钱白银,他提出用自己的工钱替康熙付饭钱,安三泰只好无可奈何地答应。

  后来,听说康熙降旨将刘三召到北京,又下旨严惩恶霸安三泰。虽然这个结局的真假人们不得而知,但韩葆纯想通过《康熙私访月明楼》画卷告诉人们“世间自有公道,好人定有好报”的道理是真实的。

  杨萌萌说:“《康熙私访月明楼》画面上共有100多个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既刻画了当时不同阶层人物的形态,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俗民情,对研究清代民俗民风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高玉璞  通讯员  杨萌萌)

  【自白】

  我是有故事的画

  我是一幅有故事的画卷,长350厘米,宽130厘米。我要讲的故事发生在公元1696年10月康熙出巡塞上。

  10月12日,康熙一行浩浩荡荡来到距离归化城40里外的白塔,下谕:“明日到归化城,停止围猎。著大臣、侍卫俱鲜明衣服,肥马垂缨。”次日,康熙从白塔出发前往归化城,卤簿全设。民间男女老幼皆持香于道路两旁跪接,并于当日驻跸崇福寺(小召)。

  康熙在归化城理政之余喜欢微服私访,体察民情。有一天,他去月明楼吃饭。这是座上下两层的豪华小楼,楼内装饰华丽气派,悬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一楼是散座,二楼是包厢,还有戏台。客人大多身着长袍马褂,也有头戴红缨帽的官员。他们有的喝茶、有的吃饭、有的饮酒、有的看戏。

  应了“出门不露白”的老话,衣着华丽的康熙早已引起月明楼店主安三泰的注意,更垂涎他的坐骑千里追风骓。康熙酒足饭饱准备离开时,安三泰露出了丑恶的嘴脸,敲诈康熙。

  康熙怎能让安三泰得逞?便称自己身上带的银子不够安三泰索要的饭钱。安三泰一听,正中下怀,命令家奴先扒掉康熙的衣服。这一幕被堂倌刘三看到,他对老板这种经常欺诈外地客人的做法早已忿忿不平,便挺身上前挡在康熙面前,与安三泰理论起来。

  大家看我身上的画面,站在一楼大堂中间,身着红色长袍的便是康熙。站在他左前方拉着他左手的是堂倌刘三,正慷慨激昂地与安三泰理论。对面是面目狰狞,撸胳膊挽袖子的安三泰。他身旁有一张案桌,两位账房先生伏在上面一个忙着拨打算盘,一个忙着记账。安三泰周围的几个彪形大汉,有的赤着臂膀,张牙舞爪;有的怒目攥拳,蠢蠢欲动。食客们看到这场景,有的想上前拦挡这些狂徒,平息事态;有的则目光惊诧,一头雾水,没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还有的凑在一起,谈兴正浓。几个堂倌一边喊着“借光借光”,一边从围观的食客身边穿过。围观的人有路见不平欲上前理论的,也有唯恐事小等着看热闹的。

  二楼的戏台上,梨园弟子正在演出,原本兴致勃勃看戏的客人们被楼下突然的骚动转移了视线,纷纷起身离座,趴在栏杆处探看,有的转身,有的扭头,和身边的人议论着他们对事情的看法。

  整个事件的过程被出生于道光年间、有“天才画家”之美誉的韩葆纯用工笔重彩画在了我的身上,画中有100多个人物,衣冠打扮各不相同,鲜活地展现出当时归化城百姓的生活场景。(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高玉璞)

  【观点】

  民族融合的画卷

  □杨萌萌

  今天的呼和浩特地区自古以来就属于民族交往融合的区域。这里涵盖了战国时的云中郡,汉代定襄郡,北魏的盛乐城,辽代的丰州城,明代的托托城。

  云中郡是赵武灵王在蒙古高原建设的第一座大型城市,他的“胡服骑射”改革,将不同文化相互交融,影响久远。盛乐城是拓跋鲜卑融入中原的第一座都城,拓跋鲜卑由此开始定居,开启农耕生活,接纳各族百姓。盛乐遗址有战国、汉、唐、辽、金、元各时期的丰富遗迹,印证了这里绵延2000余年的民族交融史。

  丰州城是辽代丰州滩上面积最大的城市,矗立至今的万部华严经塔,题记有汉文、契丹文、女真文、畏兀儿文、八思巴文,是多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汇聚的实物见证。

  公元1571年,驻牧于土默川的蒙古族首领阿拉坦汗被明朝廷封为“顺义王”,同时达成通贡和互市协议,结束了北方近200年的纷乱状态。第二年,阿拉坦汗和妻子三娘子召集能工巧匠,历时3年,在大青山之南的今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境内兴建了归化城。

  归化城接纳来自各地的百姓,大家虽然习俗各异,但都能在这里安居乐业,使农业、畜牧业、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为归化城后来成为北方重要的商贸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归化城地理位置处于中原与草原的交界,康熙年间,随着边疆政策的调整,归化城作为军事驻防地和商贸中转站的地位得到强化。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清廷在归化城东北处建绥远城,设绥远将军,建将军衙署,归化城和绥远城并立形成“归绥”双城格局,这里成为连接内地与蒙古、俄罗斯的商品贸易核心枢纽。清朝时曾有民谚这样唱道:“从南京到北京,红火不过归化城。”

  随着城市的兴盛,随官僚、晋商流入塞上的晋剧等艺术也日渐繁荣。《绥远通志稿》中称:“归化仅弹丸之地,茶楼酒肆大小数十百区。”大观园剧院和民众剧院在当时非常有名。《康熙私访月明楼》画作就取材于归化城的“大戏馆子”。画面正上方的一组戏曲人物,体现出清代晚期民族文化交融之花已经在归绥城绽放。因此可以说,《康熙私访月明楼》是一幅体现民族融合的画卷。(作者系内蒙古博物院副研究馆员)

  【史话】

  天才画家韩葆纯

  韩葆纯别号塞外山樵,生于清朝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原籍山西文水县。他与关和璋、妥木斯在内蒙古艺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作品是中国画转型期在内蒙古的缩影。

  乾隆年间,韩葆纯的曾祖担任过绥远城第一任将军王昌的幕僚,因此韩氏后代脉流塞上、定居归化城宁武巷。

  作为清末著名画家、塞上收藏家及鉴赏家的韩葆纯,有着非凡的艺术天赋,他没受过名师指点,作画无师自通。《呼和浩特史料》中对韩葆纯的画工有这样一段记载:其画以工笔写实为主,兼有水墨人物画,技艺娴熟。作品工笔细绘,一丝不苟。颜料以矿物颜料为主,勾、皴、染、点运笔自如,虚实刚柔层次分明,形态生动活泼自然,描绘逼真如临其境,人物花卉情趣盎然,鸟兽鱼虫栩栩如生。画面色彩艳丽,精装细裱,美轮美奂,蜚声塞上,历久不衰。光绪初年,韩葆纯就成了归、绥两城的名画家。几大衙门的官吏以能够买到他的画卷为幸。各大商号的掌柜,则以得到他的扇面为荣。清代绥远将军、钦差垦务大臣贻谷来到绥远,常在韩葆纯的作品上题词,馈赠同僚和属下,各级官员视为珍品精心收藏。

  韩葆纯的绘画有工笔,有写意,题材丰富多样,人物惟妙惟肖,富有情趣,无论市井小民还是历史人物,都能刻画出鲜明的个性。他画的鸟兽鱼虫,活灵活现。他去世后,扇面被当作古玩,卖家指着上边的虫鸟,哼着“猫儿不扑,鸡子不鹐(qiān),绝不向您要洋钱”的小曲儿售卖,由此可见韩葆纯绘画技艺的精绝。(杨萌萌  供稿)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