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评 文学高地 独家发布 文化印记 文艺地图 草原画廊 十个全覆盖征文
您当前的位置 :北国风光 > 独家发布 正文   
扎鲁特民族文化展带您感受草原之魂
内蒙古新闻网  16-06-17 10:04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6月8日扎鲁特民族文化展演乌力格尔、好来宝专场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还在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音乐厅外驻足流连,参观走廊里的扎鲁特版画、风光摄影和民族服饰展览。

  通辽市扎鲁特旗委常委、旗委宣传部部长、旗政府副旗长包红梅介绍,扎鲁特旗蒙古族传统文化保留较为完整,是蒙古族说唱艺术——乌力格尔和好来宝的发祥地,素有“中国乌力格尔之乡”“中国民族曲艺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版画之乡”的美称。此次为期2天的民族文化展演,以乌力格尔、好来宝,民族歌舞,版画,刺绣,风光摄影5张亮丽的名片来展示扎鲁特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乌力格尔长调民歌:说唱草原故事放歌心灵家园

  扎鲁特人的热情豪放、能歌善舞是出了名的,草原上流传了上百年的民间说唱艺术,早已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乌力格尔早在2005年就被国家文化部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扎鲁特旗乌力吉木仁苏木也凭借优美流畅、自由悠长的长调民歌被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长调之乡”。

  扎鲁特旗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局长张福明说:“此前,扎鲁特文化已经20多年没有走进首府了,这次展演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展演,旗里特别重视。”

  6月7日晚,扎鲁特民族歌舞专场演出中,温都苏表演的独舞《马头琴之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温都苏在民族歌舞专场演出中共演出了4个节目,独舞《马头琴之恋》、舞蹈《马背上的旋律》、群舞《吉祥扎鲁特》和歌舞《神奇科尔沁》。

  此外,扎鲁特民歌长调和《祭火》《祝寿》《扎鲁特婚礼》3部民俗情景剧等节目也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这些节目艺术生动地再现了扎鲁特旗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动,以幸福、吉祥、喜庆、热烈的主题贯穿始终,充分展示了民族文化魅力和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扎鲁特旗具有悠久的乌力格尔说唱传统,曾产生众多著名的胡尔齐,琶杰、毛依罕、扎那、萨仁满都拉、道尔吉、却吉嘎瓦等著名的蒙古族曲艺大师在乌力格尔的形成、发展与传承中做出了杰出贡献,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家。他们创作演唱了《铁牤牛》《党和母亲》等数百首具有浓郁民族和地方特色的经典作品,其中有不少作品被译为英、法、德等多国文字。

  张德力格尔是乌力格尔第四代传承人,2008年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从15岁开始学习乌力格尔,到目前为止,已经走过48年的艺术生涯。

  6月8日晚,张德力格尔和达布白拉、白色音那以及胡尔齐艺人30余人,以扎鲁特旗著名艺术家拉西敖斯尔创作的群口好来宝《家乡美》震撼开场。潮尔乌力格尔、胡仁乌力格尔,单口、对唱、群口好来宝,老中青三代说唱艺人齐上阵,将一台集观赏性、故事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乌力格尔好来宝带给首府人民。这两场专场演出由扎鲁特旗乌兰牧骑演员、民间艺人等90余人共同演绎。包红梅说,此次展演不仅向首府的观众展示了扎鲁特民俗文化的无穷魅力,也推动了扎鲁特旗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走出去。通过组建乌力格尔艺术团、组织乌力格尔民间艺人走出去展演、建设乌力格尔博物馆等不同形式,创造性地拯救、保护、传承和发展了乌力格尔艺术。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 魏佩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呼市地铁一号线乌兰夫馆站今日开工
“血液连接你我”
小小跳蚤市场 娃娃练摊当“老板”
快来看看这些保命神器!
北国风光一周排行
• 【文艺评论】一曲人民艺术家的赞歌
• 【散文诗】 那天下午
• 重温历史迈向未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欣赏
• 水墨神韵——呼和夫的草原人物画
• 【草原春秋】史前人类的“帽子”
• 【诗歌】致阿鲁斯:非科学论断
• 【诗歌】童 年(三首)
专题推荐
聚焦2016内蒙古两会|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报道
【专题】详解内蒙古“十三五”规划
• 【专题】十三五蓝图
• 2015年终盘点|内蒙古气质
• “一带一路”上的内蒙古色彩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