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评 文学高地 独家发布 文化印记 文艺地图 草原画廊 十个全覆盖征文
您当前的位置 :北国风光 > 独家发布 正文   
“非遗”行走起来 就是一道风景
内蒙古新闻网  16-09-01 16:08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鄂尔多斯历史悠久,文化资源独特。这片古老的土地北有黄河、阴山之天险,西有贺兰山之屏障,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不仅是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交错地带,也是长城地带东西文化的交汇之处。商周、春秋、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蒙元时期,楼烦、林胡、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党项、契丹、吐谷浑、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政权在此频繁更迭,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这片土地留下历史遗迹的同时也沉淀着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目前,鄂尔多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6项,分别为鄂尔多斯短调民歌、漫瀚调、鄂尔多斯《古如歌》、成吉思汗祭典、鄂尔多斯婚礼、察干苏力德祭。自治区级非遗项目75项,有鄂尔多斯蒙古族传说故事、鄂尔多斯蒙古族头饰及制作工艺等。市级非遗项目135项,有鄂尔多斯蒙古族祭火节、达拉特烫画技艺等。让我们用心领略鄂尔多斯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邃魅力。 ——编者

仁庆苏布德(中)三姐妹均为鄂尔多斯蒙古族服饰传承人。
 
        传承古老的手工技艺

   “我就是爱这个东西,什么也挡不住我做马具、牛皮鞭子的热情。” 54岁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熟皮制作技艺传承人额尔德尼巴雅尔兴奋地说。打开沉重的木箱,一条条手工制作的精美皮鞭、一件件牛皮物件呈现在大家眼前。他像树叶摇曳几十个春秋不知疲倦,背着这个沉重的木箱到处行走,希望这门古老传统的手工技艺传承下去。

  牛皮鞭、牛皮马具,是古老游牧文化的特殊符号,其传统制作技艺流传千年。1994年,额尔德尼巴雅尔从父亲手中接过马具制作传统技艺。伴着熟牛皮散发出的特殊味道,额尔德尼巴雅尔用一双不知做出多少皮鞭和马具的粗糙大手,现场演示了裁剪牛皮等步骤,特殊的裁剪刀具颇具原生态。他说:“这个手艺目前在传承上面临很多问题,马具的直接使用者减少,牛皮鞭已经失去了现实的用途,会做的人也越来越少。”据了解,鄂尔多斯只有10余人在做牛皮鞭和马具。“熟牛皮是个技术活,买回牛皮后,要用水、糜子、盐和酸奶等材料进行脱脂才能做鞭子,熟一张牛皮需要40天左右。”额尔德尼巴雅尔说。

  跟牛皮鞭、马具一样,蒙古族刺绣、马鞍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时代的变迁,现在已经不具备实际使用价值,保护和传承面临着困难。

  在鄂尔多斯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多民族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成吉思汗祭典、鄂尔多斯婚礼、鄂尔多斯短调民歌、鄂尔多斯《古如歌》、漫瀚调……生活在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族,世代传承蒙古族古老的祭祀文化和宫廷礼仪文化,并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别具一格的鄂尔多斯民俗民间文化。著名的成吉思汗祭典是蒙古族的最高祭祀形式,是蒙古族原始文化的集中体现,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祭祀圣物和守灵人达尔扈特人都集中在鄂尔多斯。“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对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有深刻影响。鄂尔多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记录了本地区的人文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对滋养本地区民族精神、提高文化素养极为重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一去不复返的,不可再生的,如果不注意保护,很可能就永远消失了。”鄂尔多斯民俗专家旺楚格说。

  “随着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农村牧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土壤正在被破坏,有的处于濒危状态。很多年轻人在城市长大,传承意识减弱,这种情况下,如何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旺楚格说。

[责任编辑 吴钰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为小学开学保驾护航
2016草原足球季大型公益活动启动了!
我们开学啦
全区职工足球比赛落下帷幕 赤峰代表队夺冠
北国风光一周排行
• 【塞外诗空】村庄(组诗)
• 【惬怀絮语】芳草萋萋六千年 鹿鸣呦呦一座城
• 【弦歌古韵】元上都赋
• 二人台:走西口走出来的“塞上乐府”
• 古老艺术“阿斯尔”的新魅力
• 【私语茶舍】资料室里的午后时光
• 【三言二拍】唤醒睡着的悲悯心
专题推荐
【专题】第26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
【走千村万户 讲精彩故事】点赞百名好支书
• 【专题】内蒙古推进重点工作重点项目
• 【专题】治国理政进行时
• 【专题】亮丽风景线·走遍内蒙古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