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评 文学高地 独家发布 文化印记 文艺地图 草原画廊 十个全覆盖征文
您当前的位置 :北国风光 > 独家发布 正文   
“非遗”行走起来 就是一道风景
内蒙古新闻网  16-09-01 16:08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鄂尔多斯市剪纸传承人杨文祥创作的剪纸作品惟妙惟肖。 

        让非遗走进百姓生活

  在鄂尔多斯苏泊罕草原旅游景区,一出户外实景演绎、由当地牧民参加演出的《鄂尔多斯婚礼》,让游客叹为观止。“当地很多牧民都可以演,这是我们建立的活态博物馆的内容之一。人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让牧民意识到自己司空见惯的游牧生活习俗,具有很大的文化价值,并且鼓励他们投入到传承与保护中来。”演出负责人杨勇说。

  活态传承是鄂尔多斯探索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缩影,多年来,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尔多斯对一些珍贵的、随时可能消失的文化遗产进行了抢救和整理。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普查,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非遗项目申报,有旗级、市级、自治区级、国家级,不同级别不同保护。各旗县区都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展示馆,对文化遗产进行集中展示。还成立了蒙古族长调民歌协会、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协会、鄂尔多斯《古如歌》协会等1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间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鄂尔多斯市还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路子,利用遍布各地的文化馆、文化站等,来展示非遗项目、开展非遗活动,将非遗作为公共文化向百姓普及。

  “随着非遗传承人的老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定程度上就是对人的保护。”鄂尔多斯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曾涵说。鄂尔多斯市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还命名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目前,有4人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75人被命名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33人被命名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除了国家和自治区给予补贴外,鄂尔多斯给市级传承人相应补贴,还经常对这些遍布各旗县区的传承人进行培训。

  漫瀚调,是历史上蒙古族和汉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艺术,沿黄河地区几乎都在传唱,老百姓有个婚丧嫁娶都少不了漫瀚调,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非遗就在我们身边,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将非遗渗透到百姓的生活中,增强公众对非遗的深层次保护意识。”曾涵说。前不久举办的鄂尔多斯首届文化遗产博览会就是一次实践,博览会上展出了鄂尔多斯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部分传承人现场制作、展示,并向群众免费开放,让群众能直观的、近距离、全方位的感受非遗、了解非遗。此外,每年各地都会举办一些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的活动,乡村文化节、那达慕大会、鄂尔多斯民歌比赛等活动遍地开花。“这些年,从市到旗县乡村,都在搞活动,这些活动群众参与度高,趣味性强,当地群众已经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家保护传承的意识有了明显提高。”鄂尔多斯文广局的一名工作人员说。

[责任编辑 吴钰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为小学开学保驾护航
2016草原足球季大型公益活动启动了!
我们开学啦
全区职工足球比赛落下帷幕 赤峰代表队夺冠
北国风光一周排行
• 【塞外诗空】村庄(组诗)
• 【惬怀絮语】芳草萋萋六千年 鹿鸣呦呦一座城
• 【弦歌古韵】元上都赋
• 二人台:走西口走出来的“塞上乐府”
• 古老艺术“阿斯尔”的新魅力
• 【私语茶舍】资料室里的午后时光
• 【三言二拍】唤醒睡着的悲悯心
专题推荐
【专题】第26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
【走千村万户 讲精彩故事】点赞百名好支书
• 【专题】内蒙古推进重点工作重点项目
• 【专题】治国理政进行时
• 【专题】亮丽风景线·走遍内蒙古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