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评 文学高地 独家发布 文化印记 文艺地图 草原画廊
您当前的位置 :北国风光 > 文学高地 正文   
用诗性分辨“传统”的美与丑
 

  在我国国家地理和文化版图上,独龙族是一个遥远的名字,也是一个浪漫的名字。提起这个名字,大家的脑海里或许会浮起这么一些意象:奔腾的怒江、连绵的雪峰、神秘的马帮、奇险的溜索,还有古老的民俗、淳美的山歌……它的地理和文化位置,恰恰赋予了它某种对现代人而言颇具诱惑且远离尘嚣的美感。

  翻开吴然的长篇纪实儿童文学作品《独龙花开》,这份美感亦如清风,扑面而来。作品开篇便是这样一幅清新活泼的自然景象:“奔跑的独龙江不睡觉,夜里照样流着,波浪追赶着波浪,又唱又跳。清晨,白而蓝的雾气在江面上飘飞着,在给独龙江洗脸呢。”在这古老却又仿佛永远是童年的江边,在“采呀采呀”的纯朴劳作和歌声里,世世代代的独龙族人过着刻木结绳记事的简单生活。采粮、种地、狩猎、织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时间如独龙江水般涌过,又仿佛从未流逝。此情此景,或许令人想起陶潜笔下那座远离俗尘的世外桃源。

  但《独龙花开》显然不是一部仅从观赏视角来表现独龙族人及其生活、文化的作品。相反,作者要带读者走出外来观赏者的视角,走进独龙族人真实的生活世界,在那里,远离尘嚣和与世隔绝的背面,是曾经的贫瘠落后与蒙昧无知,是艰难的生存和辛酸的哭泣。缺乏知识和资源的现实,造成了独龙族人的生活窘境,而求取知识和资源的努力则成了那些先行者的第一理想。于是,独龙江边有了第一个识文断字的独龙族人,有了有史以来第一所小学,有了一群可爱的老师和学生。这个理想像一粒火种,在独龙江边慢慢却坚定地燎原开去,并给这个原本蛮荒见弃的部族带来了新的生活面貌和希望。

  吴然用他敦厚温柔的笔触,写出了独龙族人对新生活的热情与渴求。随着尘封许久的大门吱呀打开,他们像一群开朗乐观的孩子,拥抱了展开在眼前的这个丰富世界。于是可以看到,当旅游、商业等现代文明形态以最自然不过的方式“侵入”古老的部落时,延续千年的部族生活不但不曾发生痛苦的裂变,反而被赋予了另一种朗亮的神采。绕行于高黎贡山间的简易公路带来了好奇的探险者和旅行者,新鲜的面孔、闪光的镜头、从遥远国度寄来的相片,装点着独龙族小姑娘木琼花的生活。“阿拜”(父亲)就着“月亮瀑布”的景点开起“月亮旅馆”,小男孩龙雨飞像模像样当起小导游,度过了一个“有趣”而“圆满”的假期。看到古老和偏远是如此单纯慷慨地接纳了现代文明的叩门,两者又是如此融洽地和谐相处、如此自然地合为一体,真叫人打心底里感到欢欣和安慰。那在传统与现代的对撞中往往不可避免的现代性的激烈冲突,在这里却以最单纯的方式被化解了。

  然而,《独龙花开》也绝不是一部简单地向现代文明致敬的作品。在独龙一族走向现代生活的进程中,传统本身从未被轻易丢弃。相反,借着自然与人力、历史与今天的对碰,那些属于独龙族的记忆被一一复活,有的经受新的反思,有的则被重新拾起。吴然对待这些传统的态度体现了一位作家最朴素的人文情怀。他笔下独龙族人的猎事与猎歌,洇染着人与自然同生共存的诗意。他写“约多”这一独龙族古老的民间工艺,笔调正如木琼花妈妈手下的“约多”般绚丽迷人。然而,当他写到独龙族特殊的“文面”文化,写到这一文化带给部族女性的身心痛楚,也毫不回避地发出了对文明进化的赞美。他凭一个人文者敏锐的诗性本能分辨着“传统”的美与丑,善与恶。这样的分辨对于今天认识、理解一切有传统的文化,都有着简朴而深刻的意义。

  带着这份朴素的情怀,《独龙花开》写下了一个民族今天的成长故事。它交织着无数大人和孩子的成长身影:还是小女孩的阿丽第一次独自过溜索的身影,原本娇气的木琼花终于从妈妈手里接过“约多”技艺的身影,校长梅西子从被迫受命到欣然履职的身影,还有毅然选择来到独龙江的年轻老师方义和樊娥的身影……这一方奇妙的土地上,孩子在成长,大人也在成长,正是这成长让沧桑的独龙江沿岸焕发出了年轻的光彩。独龙花一年年谢了又开,就像生活永远有它新鲜的容颜。这新鲜的生机与活力,也是《独龙花开》带给我的最动人的滋味。(方卫平 浙江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巴菊媛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传承传统文化
技能大比拼
杏花开了
共建绿色化工园区
北国风光一周排行
• 从“一带一路”出发,普惠全世界
• "扫黄打非"力度加大 新浪微博处置色情信息不力受处罚
• 老人画现代版“清明上河图” 12米长卷有上千人物
• 从“中华瑰宝”到济世良方
• 专家:网络文学,不能完全用金钱来衡量
• 李敬泽:若无文化担当 网络文学创造多少产值都无价值
• 揭秘“大神级”网络作家如何写作
专题推荐
治国理政进行时
【专题】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
• 【专题】2016内蒙古大数据产业推介会
• 【专题】聚焦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
• 【专题】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两会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