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明
那一年,余秋雨和夫人马兰应余姚市政府的邀请,回到老家浙江余姚。余秋雨离开余姚返回上海之后,当地流传着关于他的一个不好的说法。内容是余姚新华书店本来想请他搞一个签名售书的活动,而余氏开口要书店3万元“出场费”。书店不堪承受经济压力,只好作罢。
惊讶之余,我半信半疑。谦谦君子形象的人居然也钻进钱眼,不讲乡情?恰好余姚新华书店经理是我的朋友,于是我便向他求证此事。
新华书店经理愤愤然:“纯粹是胡说!我们是想搞签名售书,但因为余秋雨实在抽不出时间才没搞成,根本没提过钱的事,他也不可能会这样。就算真要钱,我们也乐意给!”
原来,这不过是谣言。在这之前,我不断地从媒体上看到关于余秋雨的种种说法,以及余秋雨的自我辩护。余秋雨是传媒关注的文化名人,他的“故事”自然比别人多。有了余姚的这次亲历,我对民间关于名人的“说法”(特别是有争议的)就更加不敢轻信了。
谣言随风起,未必需要什么理由。后来,看到余秋雨的一篇短文《我做了模特》,文章虽然简单,却颇有意思。作者说,读初中时,自己是美术课代表,常被美术老师就地取材,拿来做人体写生课的模特,让大家画。结果,众人画稿上的“我”,有奇胖的,有极瘦的,有不穿衣服的(实际上站在讲台上时当然穿了衣服),还有长胡子的、发如乱柴的、涂了口红的……
余秋雨在文章中说:“我为什么被这般‘糟蹋’?因为我站在台上,突然成了公众人物。全班同学仰望着我,因此也取得了随意刻画我的权利。画得好或不好,都写了我的名字,但与我的面貌形体关系不大,只取决于各位同学自己的水平。老师一一为他们打分,这些分数不属于我,属于他们。”
公众人物就是“模特”,被人们谈论是正常的,只不过,有些信息被人无意中说得走样了,有的则被恶作剧甚至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歪曲,于是,有些说法就演变成了谣言。
嘴上说说倒也罢了,比较要紧的是动用了传媒的力量。特别是网络上一会儿说某某女星怎样怎样,一会儿又说某个人物惹到了什么厉害事,再过一阵,事情闹大了,又自己打自己的嘴巴“澄清事实”甚至赔礼道歉……这等行为,不仅伤害了当事人,而且伤害了网络环境。
对个人而言,造谣传谣,最终损失的又何尝不是造谣传谣者自己的名誉?余秋雨说得有道理,“分数”不属于“模特”,而是属于“作画者”!
谣言如风,清者自清,只要旁观者不轻信,不跟风,不推波助澜,相信再强劲的谣言,最终也将随风飘逝,无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