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人表演的蒙古族古老的宗教舞蹈《查玛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何让非遗走得更远
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成吉思汗祭典的主持人从过去的缺失到现在已经有40多人,政府还给予了公务员待遇。鄂尔多斯《古如歌》,是蒙元时期宫廷礼仪歌曲,其价值不仅体现在音乐学、文艺学和语言学方面,在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学方面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08年,鄂尔多斯《古如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传承《古如歌》的人特别少,很多歌没有文字记载,曾经一度濒危,后来在政府的重视下,建立了《古如歌》协会,举行《古如歌》比赛,现在已经恢复了上百首歌。很多幼儿园、中小学校都开展非遗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截至目前,鄂尔多斯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6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75项,市级非遗项目135项。有国家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民间文化艺术之乡8个,市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2个。
如何让非遗走得更远?采访中,额尔德尼巴雅尔说出了自己的困惑:“我很喜欢这门熟牛皮制作手艺,但是每年因为做马鞭、出去展示,要倒贴三五万元,还耽误了自己家的农活,而做出来的东西,大部分都是摆在那里,鲜有人问津。一门手艺养活不了自己,年轻人怎么会愿意学。”
“这是非遗保护和传承最难的地方。”曾涵说,“这就需要市场化保护,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文化价值,还能产生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这样保护和传承起来就会容易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鄂尔多斯鼓励个人及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和展示。现在,鄂尔多斯市几乎每个旗区都有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园区,这些园区既保护了非遗项目,又产生经济价值、社会价值。
目前,鄂尔多斯蒙古源流文化产业园在筹备建设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验中心,对鄂尔多斯市乃至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保护和展示。中心包括非物质文化实训展演中心、交流保护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匠人工作室、古村落保护及艺术家聚居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展示商业区等。该中心将成为内蒙古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集生产、销售、交流、游客体验互动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中心将为非遗传承人免费提供场地、食宿、人员讲解,为他们招学徒,非遗传承人只需现场展示好自己的手艺,产品的销售交给企业。不同于过去的展示,中心更注重的是互动,在与游客互动中完成非遗的展示。”鄂尔多斯蒙古源流文化产业园一位工作人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