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交响乐团《2018新年音乐会》于2017年12月31日在内蒙古乌兰恰特恢弘上演,乐团携手青年指挥家昊夫,著名歌唱家耿哲、夏羽,青年歌手布仁一同陪伴观众在温馨愉快的气氛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音乐会以《蝙蝠序曲》开篇,欢快轻松的曲调彰显新的蓬勃朝气。《胡桃夹子组曲》《天鹅湖组曲》《多瑙河之波》圆舞曲等世界经典作品让观众大饱耳福,而一部《白毛女》组曲更是缓缓地流淌进观众心中。一首极具民族特色的《梦中的额吉》娓娓唱出的对母亲的歌颂和思念。几部由约翰·施特劳斯家族创作的经典交响乐作品,也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常奏曲目《安娜波尔卡》《无穷动波尔卡》《埃及进行曲》,让大家仿佛身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之中。最后,内蒙古艺术学院铜管乐队在观众席上与台上乐团合作演出的《1812序曲》庄严激昂,让全场观众激动万分。
在经久不息的掌声邀请下,乐团接连4次返场,期间指挥昊夫一番动情地讲述让观众为之动容。他在海外留学期间,时常思念祖国思念家乡,感慨于祖国的伟大,于是特别在返场曲目中安排演奏了一曲《我的祖国》。返场演出还为观众带来了《狩猎波尔卡》《查尔达什舞曲》及《拉德斯基进行曲》等,在观众意犹未尽的欢呼声中,此次新年音乐会圆满结束。
这是一场严肃并有趣的交响音乐会,其中设计的一些幽默的小环节博得观众会心一笑,让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更好地欣赏交响乐,了解作品内涵。
演出结束后,市民红梅和记者分享了感受:“在演出中,指挥邀请每一位海外归来的留学生,用他们各自留学国家的语言为大家送上新年的祝福,让我们这些观众觉得心里暖暖的。”乐团团长柴林感慨道:“新年音乐会已经坚持举办了22年,我们在不断成长的同时也收获了观众的认可与喜爱,得到各界广泛关注与支持,我们为之庆幸,也为之感动。”
据了解,此前在去年12月27、28日,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交响乐团在阿拉善金色胡杨音乐厅也隆重举办了两场《2018阿拉善新年音乐会》,为当地人民送上了最诚挚的新年祝福。“我们已经连续3年受邀到阿拉善举办新年音乐会了。当地盟委、政府非常重这一新年文化大餐,老百姓也非常喜欢,听说一到年末,就会有人问有没有新年音乐会呢!再过几天,我们还要为集宁的观众送去新年音乐会演出。”柴林介绍。
2017年对于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交响乐团来说是忙碌的一年,成长的一年,也是收获的一年。他们圆满完成了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庆祝十九大胜利召开交响音乐会等重大节日及各项公益性演出任务;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国西部交响乐周及闭幕式音乐会,引起强烈反响;参加第19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聆听草原》中泰友好文化交流音乐会,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现了我区交响乐事业的发展成果。
“乐团成立于1985年,我从大学毕业到现在一直在团里工作,见证了它的每一步发展,也深知其中的酸甜苦辣。如今,交响乐团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在2018年,我们将继续推出30场普及音乐会、15套专业音乐会以及节庆音乐会,让高雅音乐陪伴百姓生活,让百姓聆听世界的声音。”柴林说。
经典作品《春节序曲》赏析
《春节序曲》是《春节组曲》的第一乐章,经常被抽出单独演奏。它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李焕之基于延安时期的生活体验,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一部作品,展现了当年革命根据地的人们在春节时热烈欢庆的场面。它的旋律曲调雅俗共赏,加之其表现的主题是非常具有群众基础的盛大节日,因而从它诞生之后,逐渐变成“春节”文化特殊符号。尤其是电视春晚流行后,此曲也更加为人熟知了。
这首乐曲是采用我国民间的秧歌音调、节奏与陕北世歌为素材创作的管弦乐曲。乐曲的结构为简单的三部曲式,有一小段引子,然后是第一部分,接下来是速度较慢的第二部分,最后是第一部分和引子部分主题的重现。
引子几乎动用了乐队所有的能量,打击乐器猛敲,铜管、木管齐鸣,数量最多的各种弦乐为其他乐器织了一个厚厚的“垫子”,兜住所有的声音,气势上先声夺人,一下就把听众的情绪调动起来。
引子过后是乐曲的第一部分,C大调的小快板,线条粗犷、节奏明快,大量运用了秧歌舞中的元素,音乐充满律动感,眼前仿佛出现一群人兴高采烈的扭着秧歌,满脸的喜庆,依稀还有画外音:过年啦!间或还有爆竹声。这部分的主旋律是长笛演奏的,双簧管在对位的声部演奏和声复调,对长笛呼应和陪衬,主旋律显得更有张力。
第二部分是F大调的行板,节奏舒缓、速度也比较慢,音乐骨架是陕北民歌,描绘了节日期间人们走亲访友,敬老抚小的场景。第二段主要由双簧管演奏主旋律,临近结束时小号的出现加快了节奏,让音乐自然过度到第三部分。
结束部分又回到热烈、欢腾的场面,打击乐器开始被大量使用,尤其是加入了民族打击乐器中的鼓和镲,引子和第一部分的元素重现,最后在打击乐器的加花演奏中戛然而止,但听众的情绪仿佛一时还收不住,又向前滑了一点才从音乐中回到现实中来。
这就是全世界华人喜爱的管弦乐合奏——《春节序曲》。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报记者邓玉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