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评 文学高地 独家发布 文化印记 文艺地图 草原画廊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北国风光  >  典评   
年画的故事   
内蒙古新闻网  18-01-22 10:35 打印本页 来源:正北方网-北方新报 
 

家在东北农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是土屋土墙,可以用“家徒四壁”四个字来形容。人们物质生活很贫乏,但是,过大年时打扫房子,打扫灰尘,是必不可少的。有条件的人家,如,老师或有人在城里当干部的家庭拿旧报纸糊墙糊棚,新糊的墙壁,,顿觉得亮堂堂。但是这样家庭是极个别的,绝大部分普通农家,也就把烟熏火燎的黑屋子打扫打扫,我们家乡一带的习俗,一般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打扫房子。打扫了,其实墙还是那么个黑不溜秋,只不过是把灰土打扫干净了,起码不起灰土了。

过年了,人们再穷也得营造点喜庆气氛,家家户户贴对子,屋内墙上也有点装饰物,那就是贴年画。上世纪五十年代年画流行什么内容?那时候,我年纪尚小,印象不是很深刻,现在估摸着可能也就是什么“年年有余”“五谷丰登”之类的传统年画而已。父母亲也不识字,也不讲究,供销社卖什么年画,挑选几张花花绿绿的、热热闹闹的,买回来一贴就拉倒,主要是为了沾个喜庆气氛。

1960年,我念小学四年级。父母亲看我识文断字了,就把过春节买年画的“重任”交给了我。过完小年,父亲要去公社供销社置办年货,那天早晨我坐在牛车上,跟着父亲出发了。一路上心里琢磨着买几张什么样的年画,另外还惦记着买点花炮,买几块糖球吃的事。沙路上,老牛慢悠悠地走着,木车轮子“咯吱、咯吱”响着,我头回感觉到牛车是世界上最慢的交通工具,从家到公社25华里,似乎走了一个世纪。我身在车上,心早已飞到供销社了。

不知走了多长时间,半晌午终于来到供销社。我急不可耐地先跑进供销社售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屋子挂起来的年画,琳琅满目,目不暇接。为了方便人们挑选购买,年画挨个儿都编了号。我从一头挨着看,有山水画、花鸟画、舞台演出剧照,也有胖娃娃抱着大鱼的“年年有余”,那是天津有名的杨柳青木板年画,那时候,我自然不知道这个名称,是大后来才知道的。还有很多很多,看得我眼花缭乱。最后,我的目光落到了北京十大建筑画上。1959年,新中国建国10周年,北京建了十大建筑。这是我之前在内蒙古出的蒙古文少儿刊物《花蕾》上看到过,当时,不一定记得全,但这个事情是知道的。说不上是什么原因,我最后挑中了北京十大建筑画。4个条幅画,让我买了下来。

回到家里,天色已晚,但我迫不及待地要贴年画,让母亲煮了点糨糊,把4个条幅画整整齐齐地贴在西墙上,立刻觉得黑屋子蓬荜生辉,立刻亮堂了起来。我一边看图底下的说明文字,一边从《新华字典》上查找不认识的字,终于知道这十大建筑分别是:1.人民大会堂;2.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3.军事博物馆;4.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5.钓鱼台国宾馆;6.中国美术馆;7.华侨大厦;8.北京火车站;9.全国农业展览馆;10.北京工人体育场和工人体育馆。

我看着这些气势恢宏的建筑,突发奇想,怎么能够到北京去亲眼目睹这些建筑,一饱眼福?一般来讲,在那个年代,有的乡下人一辈子连县城都没去过,去北京简直是天方夜谭。正好那些日子,我们村的巴音宝力格大哥寒假回来探亲。他是1958年考入内蒙古大学的,是我们村的第一个大学生,是我心中的偶像。有一天,他来我们家串门,从他谈话中得知,坐火车去呼和浩特,北京是必经之路。由此,我心里闪过那么个念头:好好读书,将来考入呼和浩特的学校。这样,可以路过北京看看。也许这个念头潜移默化中给了我力量,成了我学习的动力。又过了5年,1965年秋,我真的考上了内蒙古蒙古文专科学校。8月底,坐火车去呼和浩特,在北京站倒车,看到了十大建筑之一的北京火车站。又从北京站乘公共汽车去永定门车站,经过长安街时,远远地看见人民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仅仅是一晃而过,但心里也激动不已。真正目睹这些建筑,还是在1966年。除了钓鱼台国宾馆、华侨大夏,其他8个建筑挨个儿都去了,没有进去过,起码从外边瞧了瞧,也算近距离接触了一下。后来,去北京也曾经过钓鱼台国宾馆门口。唯独没见到过华侨大夏。据说,推倒重修了,那不是当年的模样了。

于2004年11月,组织上派我去北京参加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有幸第一次进人民大会堂,听过时任外交部长杨洁篪所做的国际形势报告。真正领略了人民大会堂的富丽堂皇和气势恢宏。从1960年买年画、贴年画算起,相隔44年之后,当年亲眼目睹人民大会堂的愿望得以实现,还在里边开会了呢!

[责任编辑 王美花]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中蒙边境再现蒙古野驴群
【网络媒体走转改】乌兰牧骑在蒙古包里为牧民送上慰问演出
苹果送给老人家
警营开放日
北国风光一周排行
• 《千古一人王阳明》首发
• 杨贵妃真的养猫吗?
• 拿筷子挑起整个世界
• “臣妾”一词不能乱用
• 别让你的头脑变成人家思想的跑马地
• 周总理的台历与新中国的发展步伐
• 如何想象中国怪兽
专题推荐
治国理政进行时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宣传云
•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网络主题活动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内蒙古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