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评 文学高地 独家发布 文化印记 文艺地图 草原画廊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北国风光  >  典评   
张中行点滴写“红楼”
内蒙古新闻网  18-01-22 10:35 打印本页 来源:文汇报 
 

手头有本张中行散文集《笔花选录》,其中有一组随笔题为“红楼点滴”。起初,以为是行公的“读红札记”。开卷方知,此“红楼”非彼“红楼”也。张中行笔下的“红楼”,无关《红楼梦》,是指民国年间北京大学“三院”之一文学院所在的那栋楼房。这座红楼,“是名副其实的红色,四层的砖木结构,坐北向南一个横长条”。当初建造时,拟用作宿舍,建成后用作了文科教室。北大本是文人荟萃之地,又是文科教室,自然会有许许多多知名的文人雅士进出“红楼”。张中行曾经在此求学,后又长期工作于此,对于红楼掌故自然多些了解。

张中行所写点滴之一,是蔡元培校长治下北京大学“兼容并包和学术自由”之风气。这种风气,当时在北大校园几乎无孔不入,包括课堂。师道尊严自古存在,课堂规矩总近乎苛刻,北大课堂却不然,“事实上总是可以随随便便”。“随便”到什么程度?不该来上课的可以每课必到,该来上课的却可以经常不到。

北京大学历来不乏名师,所讲未必都是发前人之所未发,毕竟名声在外,学生还是趋之若鹜。当年,一些无学可上的年轻人多在沙滩一带晃悠,求学欲望促使他们见缝插针过来蹭课。“还有些人,上了学而学校不入流的,也愿意买硬席票而坐软席车。”张中行举例说,当年刘半农先生开“古声律学”课程,每次上课总有十几个人听课,到期考时才知道选课的只有他张中行一个人。还有一例,是法文课,上课时每次有五六个人,到期考却没有一个人参加,原来听课者全是蹭课。

至于该上课而不上课的,自有种种原因,要么觉得课不值得听,要么上课所讲与讲义所写无大差别,要么课程内容不深,自己所知已经不少。张中行说,北大课堂的“随随便便”,在校外也曾引来不很客气的评论,有人调侃:“北京大学是把后门的门槛锯下来,加在前门的门槛上。”

张中行所写点滴之二,是北大课堂的严正,北大校园里的求真精神。在红楼里曾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张中行回忆了当年在红楼,胡适与钱穆关于“老子”所处时代之争——书的《老子》,人的“老子”,究竟是什么时代的?胡适认为,二“老”年高,高到春秋晚年,略早于孔子;钱穆却认为,二“老”年轻,年轻到战国,略早于韩非子。胡适出书在先,自然按兵不动,于是钱穆起兵而攻之。胡不举白旗,钱很气愤。某次,二人遇于教授会,钱说:“胡先生,《老子》年代晚,证据确凿,你不要再坚持了。”胡答:“钱先生,你举的证据还不能使我心服;如果能使我心服,我连我的老子也不要了。”一场激烈的学术争论,看似以一句笑谈轻松结束,实则二人谁都不肯让步。

张中行所写点滴之三是包容。当年在红楼,只要学有专长,其他一切都可以凑合。张中行回忆顾颉刚,那时候,他是燕京大学教授,在北大兼课,讲《禹贡》之类。顾先生专攻历史,学问渊博,擅写文章,下笔万言,偏偏口才很差。“讲课,他总是意多而言语跟不上,吃吃一会,就急得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疾书。”张中行说,要在中学,或许他早就被驱逐了,但在红楼,大家却处之泰然。

张中行所写点滴之四是红楼后面一块空地。后来叫民主广场,其用处主要是上军事训练课。在当时,军事训练不受北大学生重视,原因之一是学生来此本意是学文,不是习武;之二是,在北京大学,貌似自由散漫已经蔚然成风,严格的军事训练实在让人接受不了。

张中行所写点滴之五是入学。他写了第一次入学,写了考试命题,写了考卷判分,还写了申请缓交学费。最有意思的是,张中行回忆了当时北大院内转系:“北京大学还有一种规定,不知道成文不成文,是某系修完,可以转入同院的另一系,再学四年,不必经过入学考试。有个同学王君就是这样学了八年。”为什么这样呢?张中行估摸,那位王君同学可能舍不得红楼的环境和空气吧。

张中行笔下那座红楼让人向往,令人迷恋。舍不得红楼环境和空气的,肯定远不止当年那位王君。(王张应)

[责任编辑 王美花]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中蒙边境再现蒙古野驴群
【网络媒体走转改】乌兰牧骑在蒙古包里为牧民送上慰问演出
苹果送给老人家
警营开放日
北国风光一周排行
• 《千古一人王阳明》首发
• 杨贵妃真的养猫吗?
• 拿筷子挑起整个世界
• “臣妾”一词不能乱用
• 别让你的头脑变成人家思想的跑马地
• 周总理的台历与新中国的发展步伐
• 如何想象中国怪兽
专题推荐
治国理政进行时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宣传云
•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网络主题活动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内蒙古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