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呼和浩特市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逐渐收尾,大部分老旧区的空地被平整,硬化,建成一座座干净整洁的停车场。相应的,曾是“多层楼房标配”的凉房也大量退出历史舞台,成为青城人记忆中的一部分。红砖房子与石青色屋顶的搭配在我心中定格。
凉房作为一种建筑,主要功能是放置家中杂物、自行车等,大多凉房配有地窖,可在冬天储存蔬菜用。可以说凉房是一种出现于二十多年前,兴建过数年,极富北方时代特色的实用性建筑.
那时的凉房,大多一个样儿:红砖砌成的一排房子,家家户户都是刷着赤铁色防锈漆的大铁门,墙上用砖头砌成一个小窗口通气,房项平坦并微向两侧倾斜。
我家的凉房结构亦是这样。但姥爷他颇为心灵手巧,他将原有的砖砌窗口拆了,换上一个绿色木框镶嵌玻璃的小窗子,一安就是二十多年;别人家的凉房门口光秃秃的,他却用角铁和石棉瓦在门上方架了一个小雨棚。只是这两点改动,竟然使得这座红砖小房子在二十多年的时光中颇引人眼球,显得别具一格。那座凉房位于整排凉房的较里侧,正好面对另一排凉房的墙壁,形成一个半封闭的回廊结构。他便贴着房门对侧的墙根,建造了一排狭长的小花坛,与爱种蔬菜的老人不同,他只种各种观赏花奔,矮些的菊花簇、八瓣梅、萝卜花等,攀援类的牵牛花、瓢葫芦。每年夏天花草旺盛以后,各种颜色,各种形态的花卉都有。虽不是什么奇花异草,但也在这红砖凉房之间平添了几分清新。不少同院的邻居闲暇时还总爱到这里看看,不时还赞扬几句。倒也是,在凉房之间,有这样一抹绿色,谁不会驻足片刻,欣赏一下呢?
记得小时候的那几年,凉房就是我以及很多同龄孩子的乐园。那时的小区,较少有开阔空地,大部分为“楼房夹凉房”的结构。这之间数米宽,几十米长的狭长地带就成为孩子们的必争之地。夏天贴着凉房,有阴影,凉快儿啊!孩子们分成两帮,就能来一场精彩的足球。当然总是互相踢一番,不必分个输赢,要的就是快活地奔跑和喊叫,一排凉房就在旁边默默地立着,是孩子们的天然屏障。
有时候谁用力过大,“嘭”的一声踢在铁门上,更有巧合的将足球踢上了凉房顶。这时候总有孩子们中胆儿大的,自告奋勇,几下就攀上房顶,找到足球举过头顶,对着下面的伙伴们炫耀一番,再奔跑几步。这是夏日。冬天,每逢下了雪,不仅孩子们,各家的大人们也出来忙碌。家家的劳动工具大多放在凉房中,这家拿把大笤帚,那家扛把铁锹,清理自家凉房门前和周围的积雪并将它们堆积,防止人滑倒。孩子们则在大雪堆上下足心思,改造一番:加个脑袋和少许细节,就是个现成的大雪人。或是套上手套,无所畏惧地在上面徒手掘洞。每逢雪后,凉房周围的狭长地带总是异常热闹。再之后便是春节,每家门上换上新的大红春联,在这里堆一个小旺头火,放鞭炮。大人们忙碌,孩子们穿着新衣看。
凉房,作为一种实用建筑,最主要的功能还是储存。前些年烧煤做饭的时代用来堆炭火、停自行车、冬储蔬菜。相当多的青城老人有冬储蔬菜的习惯,每年入冬之际买上许多白菜、萝卜、土豆、芋头等,满足十一月到次年三月左右的大部分饮食需求。因而每年这时,凉房就又成了一处热闹非凡的地方,家家户户从菜站运上蔬菜,回来简单清分然后入库。同样的,蔬菜批发市场也是异常拥挤,路上甚至难以行车,我便骑上姥爷的大二八自行车,自告奋勇担任起了从菜站到自家凉房的“快递小哥”。这趟路程不算太长,也就几公里,但运回东西的一份成就感是令人满足的。剩下就是清分了,大葱打捆前铺在凉房顶上晾晒一下;土豆装满麻袋下窖;白菜用塑料布屯成一屯儿,放在靠墙的太阳地儿……这一幕幕,很多人都再熟悉不过,正是年年都会上演。
现在,有时候站在新修的停车场上,脑海中也会时而浮现出凉房的影子,仅仅是怀念它本身吗?我想并不,这小小的凉房,承载的正是一段时期,两三代人的特殊记忆,更是一种关于青城这座小城的独特生活方式。一段漫话,怀念曾经的凉房。文/郝 毅